当前位置:首页
马希军:在环卫岗上找到人生坐标
《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查炜 记者 张玮琦
马希军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省廊坊市环卫事务中心清运管理站副站长
“每天凌晨三点半要准时打开清运站大门,安排工作任务、检查装备性能、沟通清运情况、强调注意事项……这一天的工作就算正式开始了。”自1994年参加环卫工作以来,马希军重复这个清运准备程序有上万次。
回忆起刚开始工作的情景,马希军记忆犹新:“当时我还不到20岁,天天和垃圾打交道,也挺怵头的。没有机械设备,清运垃圾都得一铁锹一铁锹地铲。”每天要去十多个垃圾清运点,马希军的双手磨出了血泡,又磨成了茧。“有很大的逆反心理,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您是怎样坚持到今天的?”面对记者的提问,马希军目光坚定又平和地说:“热爱。”
“这也是一种传承。”马希军说,他出生在一个“环卫之家”。母亲石淑敏是老一辈环卫工人,用一腔热血献身环卫事业,先后获得建设部(现住建部)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女职工等荣誉称号。母亲对环卫工作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痴迷”,深深地影响了他。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踏实肯干,清运站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母亲的一席话让马希军思索良久、触动很深:“一定要把简单的环卫工作干出点名堂来。”

马希军代表(中)正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代表供图)
如今三十一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清运站里的“顶梁柱”:他单手操作单臂吊车精准勾箱,20秒用铲车平移五层砖块……作为副站长,他带出的队伍被称为“环卫铁军”——中转站设备低故障率,上百个收集箱每日消毒无死角……马希军创下了很多个人纪录,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环卫岗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2023年,马希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清运站到人民大会堂,他思考最多的,还是怎样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在环卫工休息室和同事们谈会儿天,在垃圾清运站前和居民们聊上几句,甚至是清晨开工出发前和大家伙几句简单的沟通,都让我更好地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
“我对环卫事业的关注是无时无刻的,都成了‘职业病’了!”马希军笑着说,“去参加学习培训或者调研考察时,总是忍不住留意当地垃圾处理、道路清扫情况,观察有没有更好的设备,学习当地的先进经验。”
心系环卫事业,马希军坚持把最真切新鲜的民声民意融入自己的建议,把最基层的声音带到全国人代会上。去年,马希军提交建立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机制的建议。今年,他又聚焦智能技术在环卫领域的应用、环卫行业职工老龄化严重等行业现实需求,带来了加强城市环卫设备设施建设、提高环卫工人待遇等建议。
“当前招工难、环卫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技术型环卫人才,是环卫行业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呼吁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环卫工人和环卫行业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技术人才,推动环卫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把环卫事业做得更好,实现垃圾清运工作‘环保、便民、高效、智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三十一载寒来暑往,马希军用脚步丈量着城市文明的长度,“接下来,我将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