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协同立法“一卡”通畅三地惠民生

通讯员 刘董梅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4期  浏览字号:
  “叮”——贴近社保卡,即可进入河北博物院内参观游览。2月2日上午,春节期间来河北石家庄探亲的北京市民吴岳泽,刷北京社保卡成功进到河北博物院内游玩。
  点击“借书”按钮,贴近社保卡,将图书放在感应区上,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借书成功”的信息。2月5日上午,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一楼的自助借还机上,来自石家庄的刘笑漩刷河北的三代社保卡成功借到了图书。
  一张小小的社保卡,从“通用”到“好用”,离不开法治的推动和保障。
  2024年9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京津冀三地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服务保障,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办事便利度、满意度。
  协同立法,真正实现“一卡通用”
  “一卡通”涉及面广,覆盖人群多,用卡需求大,关系三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进一步打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的堵点,2024年初,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立法项目选题,并经三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研究确定,纳入三地协同立法规划和2024年立法计划。
  随后,三地共同组建立法专班,采用线上线下沟通、集中研讨攻关等方式,先后三次召开协同立法工作会议,共同修改法规体例、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同时通过互联网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还采取联合调研、集中调研、专题调研等方式,实地查看数十个具体“一卡通”场景点位,推动立法走深走实。
  三地立法专班经过十几轮共同修改,形成同一草案文本。经过沟通协调,三地均由主任会议向常委会提请法规案,并同步在2024年9月常委会会议一次审议表决通过,实现了三地同一文本、同步审议、同步表决、同步实施。
  规定共26条,对京津冀“一卡通”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应用项目清单和应用场景、协同工作机制和政府职责分工、服务保障措施等作出规范。
  为真正实现“一卡通用”,三地同时规定,共同编制“一卡通”应用项目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及时向社会公布。针对群众使用社会保障卡的高频场景,重点明确京津冀“一卡通”在人社服务事项、医疗机构、交通线路、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注重发挥社会保障卡的身份凭证功能和金融功能等,为群众便利使用社会保障卡提供支撑。为鼓励更多应用创新,明确依托京津冀“一卡通”推动实现更多公共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和社会领域场景集成应用。
  服务升级,推动更优用卡生态
  截至2025年1月底,京津冀社保卡持卡人数1.17亿人,基本实现“人手一卡”;河北省社保卡持卡人数7613万人,电子社保卡覆盖率达90.6%。一张社保卡,可以“通”所在省份、“通”区域、“通”百事,这是许多持卡者的期待,也是立法的重要目标。
  大力推进社保卡一卡通服务,不能只凭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一己之力”,还需要多部门联合发力。为此,规定明确了京津冀“一卡通”协同工作机制和政府职责分工,要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制定京津冀“一卡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共同研究相关重大事项和配套措施,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明确三省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京津冀“一卡通”工作的领导,将“一卡通”纳入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一卡通”相关工作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京津冀“一卡通”服务管理工作,发展改革、教育、民政、交通、文旅、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京津冀居民享受到“一卡通”带来的便捷服务。在立法推动下,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人社领域、就医购药等场景实现了25项人社服务事项、6.4万多家医疗机构、3900多条交通线路、23家博物馆、171家图书馆、35家旅游景区及“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等“一卡通”的应用。
  一张社保卡,能帮助居民完成哪些事项?可以就医购药、交通出行,还能用于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人社服务……在京津冀,这份民生清单还在不断延长。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