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肖舒荣:大山里的“筑梦人”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肖舒荣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石板路、石头房、石碾、石磨……步入马套村的老民居,仿佛走进了“石头王国”。一面面挂满农村老物件的石墙年代感十足,引来游人纷纷打卡。
马套村坐落在济南最南端、雄伟的泰山西北麓,曾经是以采石为生的小山村。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肖舒荣打小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20世纪80年代,他白手起家,在外干起了石材加工的生意。
2005年,小有成就的肖舒荣被乡亲们推选担任村主任。面对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他毅然放弃了经营多年的石材厂,选择回村。2013年,肖舒荣又被推选为村支书。
“我不相信,守着青山绿水过不上好日子。”随着泰山石保护力度的加大,“靠山吃山”的老路走不通,肖舒荣意识到,没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发展很难持久。他多次邀请专家为村里“把脉”,发现马套村的土质和水源非常适合种茶。在与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把种植茶叶作为突破方向。
2013年,村里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股份制茶叶加工厂,打造“马套将军山”品牌。在党员骨干的带动下,300余户茶农纷纷入社,茶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十几亩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茶叶约2000亩,每亩茶叶年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
产业有了、村子富了,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上天津、下重庆、到沂南,肖舒荣自掏腰包外出学习取经。他越看越觉得,马套村靠泰山、有水库,发展乡村旅游很有优势。在他的提议下,村里召集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提议。肖舒荣带领大家将闲置宅基地、房屋与历史民风民俗相结合,增加石墙基、雀眼等传统建筑元素,村庄处处彰显“鲁派民居”新范式。
峰峦如聚,流水潺潺,茶香漫溢……搭载互联网的快车,马套村频频出镜,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如今的马套村,一跃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量40万人,旅游产值近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马套村还带动周边8个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乡村旅游线路“齐鲁8号风情路”,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马套村的发展,还得益于一套民主管事、民主议事、民主办事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建起幸福院,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改善村卫生室医疗基础设施;改造幼儿园……在肖舒荣的推动下,马套村把“说事议事”作为乡村治理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工作站的作用,助推一条条充满“烟火气”的意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乡亲们都说,现在的日子比蜜甜!
2023年,肖舒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更好履职,他做足功课,常常到田间地头、茶叶大棚和村民家中听取乡亲们的意见。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建起了“代表茶摊”,让群众关心的事有处说、有地接、有人管,各村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综合以马套村为代表的、发展乡村旅游村庄遇到的共性问题,肖舒荣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因地制宜加大“一村一策”扶持力度、发展多元化乡村产业、推进红色旅游等多项建议。其中,关于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专科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专业,以学促旅、以学促农、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给予答复。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从“外出逐梦”到“回乡筑梦”,肖舒荣见证着马套村的美丽蝶变。肖舒荣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他将继续认真倾听基层“好声音”,汇聚发展“金点子”,和乡亲们一起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携手共奔幸福路!

肖舒荣代表(右一)与茶农交谈。摄影/李娜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