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滨州人大:绘好“三张图”守好国资“家底”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山东省滨州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深入推行“八个四工作法”,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破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偏散、偏浅、偏软”的难题,探索绘制并用好“规划图、施工图、效果图”三张图,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走在前、勇争先。
绘好“规划图” 破解“偏散”难题
滨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滨州实际,精心绘制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五年“规划图”。在制定规划时,围绕规划布局、报告内容方式、审议监督重点等方面,全面对表对标全国人大常委会、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确保上级人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在滨州市落地、落实、落细。
为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质效,滨州市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建立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年度议题安排,安排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任务。出台《滨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提出相关明确要求。
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围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一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两个报告”进行审查。近年来,已先后听取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完成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的审查监督,审查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摸清了全市国有资产“家底”,向全市人民交出国有资产“明白账”“放心账”。
绘好“施工图” 破解“偏浅”难题
围绕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效能,守好国有资产“家底子”,滨州市人大常委会精心绘制“施工图”,创新形成了事前重调研、事中敢较真、事后紧盯办的全链条闭环监督工作模式。事前,由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组成由人大代表、相关的专家、市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方面参加的调研组,进行全面调研,研究、讨论,指出当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务实管用的新招、实招、硬招。调研报告要求采取“334”结构,即经验成绩部分占30%左右,问题不足部分占30%左右,意见建议部分占40%左右,推动报告重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加大报告“金点子”比重。事中,邀请人大代表和专家共同参与报告审查,常委会会议期间邀请人大代表对报告及工作开展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公布,会后及时将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凝聚发展共识,推动工作更接地气、更顺民意、更得民心。事后,盯着问题持续跟踪,拓展和延伸监督链条,强化跟踪监督和日常监督,坚持问题不解决、监督不松手,增强了人大监督的深度和持久力。
绘好“效果图” 破解“偏软”难题
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中注重突出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监督时限、监督区域四个维度,形成重点突出、纵向联动、横向联通、全面覆盖的人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新格局。
监督对象突出“精准”。聚焦国企优质核心业务,强化国资国企战略功能和担当使命,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监督,推动提升国资国企在公共交通、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冬季供暖等民生领域的保障能力。
监督方式突出“创新”。建立国有资产监督机构,在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增设国有资产监督科,进一步完善人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组织架构。创新“1+N”工作方法,围绕国资监督议题,综合运用视察、调研、听取和审议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开展监督,打出监督“组合拳”。创新审计整改跟踪监督方式方法,探索形成“1+6+2”审计整改监督工作模式,推进全链条闭环监督,切实增强审计整改合力,推动查出问题“清仓见底”。
监督时限突出“高效”。明确监督时限,坚持事出而为、事成为止,持续监督、反复监督。推动出台《滨州市审计局审计整改查出问题整改分类暂行办法》,明确将问题分为立行立改类、分阶段整改类、持续整改类三类,对整改时限作出具体要求,审计整改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监督区域突出“同频”。注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相结合,在预决算审查中重点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决算进行审查。坚持“一盘棋”思想,发挥全域监督整体效能,加强与财政、国资、审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注重市、县、乡三级人大上下联动,建立常态化工作协同机制,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作者:王美健)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