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樊生华:把西湖龙井的未来交给年轻人

来源: “杭州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春日和煦,茶山初醒。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的茶厂里,不少实习生已经到岗,为即将到来的茶忙时节做准备。
  在樊生华眼中,这段时间也是让年轻人更快接棒炒制龙井的“黄金时期”。
  樊生华自幼在茶山长大,13岁开始炒茶,至今已有50多年经验。在他看来,炒茶,最考验炒茶人的性子,需全神贯注,在炒茶锅200摄氏度的高温里,根据青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中的功夫,用上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炒制出一斤公认的好茶,一般需要5个小时。“炒茶考验耐力。炒茶的动作看上去差不多,但力道每次都有变化,最重可达几百斤的压力,茶却不会碎,这都得靠练习和习惯。”樊生华说。
  为了给这门非遗手艺留下更多后备力量,近些年里,樊生华研究数智技术,教徒授课,当短视频博主......只为更好把西湖龙井交棒给年轻人。
  西湖龙井产区多为山地,引水难度大,机械化程度低,高强度劳作令一部分年轻人望而却步。樊生华尝试在自家茶园里引入无人机运输肥料等重物,并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让智能化、机械化进茶园”的相关建议,推动茶园管理更加智能化。2024年,已有智能采茶机器人在龙井茶园试水,有望实现24小时不间断绿色环保采茶。
  樊生华也在努力让龙井茶制作技艺走进校园和社会。“有的孩子虽然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好,可以早一点学一门技术,多一种发展路径。”于是,樊生华去了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贵州、云南等茶叶主产区,一边建言献策,一边传授炒茶非遗技艺,还与多所学校合作,前往授课并接收学生实习。
  近两年,樊生华还尝试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茶文化,希望给全社会提供一本“通用教材”。视频中,从茶树的修剪、维护,到茶叶的采摘炒制,再到成品茶的冲泡、保存,每一步都讲得详细生动。樊生华笑称:“制茶虽是老技艺,但要传承下去,还是需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手段。”樊生华还打算将非遗技艺制作成系列教学片,把老手艺通过电子媒介留存下来。
  “年轻一代才是我们西湖龙井茶的未来。”樊生华由衷地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湖龙井手工炒制工艺,是真正“两个巴掌”的技艺,凝聚了世代茶农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年的全国人代会,樊生华将继续为茶文化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把这项技艺传承好。”
  此外,樊生华还将聚焦塑料制品,提交“以竹代塑”的相关建议,呼吁政府分步骤推进此事,也希望让更多人关注这项工作。“有了绿水青山,年轻人的未来才会更好。”樊生华说。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