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人大代表吉列子日:讲好阿布洛哈村乡村振兴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吉列子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坐落在金沙江大峡谷深处,三面环山,地势险峻,这个深山小村因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而受到关注。
阿布洛哈村的蝶变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也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夜以继日的坚守与奋斗。
“服务人民、推动乡村发展,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吉列子日表示,自己不仅要讲好阿布洛哈村乡村振兴故事,还要展现凉山人民脱贫后的良好风貌,反映群众心声和愿望,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深入调研倾听民声
“阿海”是吉列子日的小名,在阿布洛哈村,乡亲们一句“阿海”,即便再忙,他都会想办法帮大家解决问题。
有老人去医院看病,不会讲汉语和写字,他帮忙做翻译;乡亲的小孩要上学,家长不识字,他联系学校帮忙办理入学;连村民家里的热水器坏了,都是他帮着维修……自从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这张“名片”,忙碌就成了他的常态。
吉列子日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如何履好职,为阿布洛哈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挨户走访,深入调研,了解当前乡村发展中存在哪些短板是吉列子日的日常。在多次深入走访农户、卫生院等场所,了解村民实际需求后,他发现交通不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他在去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等多件建议,建议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乡村医生的专业水平,并呼吁加大对偏远地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2024年,他与承办单位反复沟通,推动建议落实,并实时针对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提出新的完善举措。如今的阿布洛哈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从住茅草屋、挖水井吃水,到现在家家户户住进通水通电的小楼……
推动乡村教育发展
吉列子日是幸运的,他的父亲作为当时全村第一个走出去读书的人,也努力让他走出了大山,读书学习。深知受教育重要性的他一直将“推动教育公平,关注乡村教育”作为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即便工作再忙,吉列子日都活跃在学校各年级家长群里,碰到需要填写表格等事项,不识字的家长会请他帮忙。他每年还会送村里的孩子出山去考试,很多重要考试都是他接送。
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让孩子读书如今已成为全村的新风尚,村中适龄儿童无一辍学,阿布洛哈村办的小学还因教学质量高吸引了邻村学生前来就读。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尽管村子的教育发展相比从前有了质的飞跃,但吉列子日依然不满足。去年,他多次走访学校,与一线教师座谈,了解当前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他发现乡村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将继续呼吁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要关注乡村教师待遇问题,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吉列子日说。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阿布洛哈村的村民出行要么徒步攀爬悬崖边的羊肠小道,要么通过溜索过河。因为不通公路,村民种的东西运不出去,严重影响产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随着2020年6月30日,3.8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建成,阿布洛哈村终于实现了“车路双通”。
路通了,产业发展必须跟上。吉列子日积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种植脐橙、核桃、中草药,开发民宿酒店、星空营地等乡村旅游项目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阿布洛哈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具有潜力。”但吉列子日深知,阿布洛哈村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是他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
时光流逝,吉列子日的初心不曾改变,那就是要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全体村民幸福指数而奋斗。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95”后,吉列子日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稳健,在和他交谈中,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年轻有为、活力满满和干劲十足。他曾历尽万难走出大山,在城市落脚,而在村子需要他时,他又义无反顾地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担起全村脱贫致富的重担。很多人说他“傻”,他却说这就是他的“命”,“村里的发展总要有人来带头,作为村里的读书人,那个人应该是我”。
吉列子日深知,村子离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将目标坚定、步履不停,走好这段路。(记者 赵晨熙)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