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监督厚植民生底色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赵祯褀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3期  浏览字号: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过去一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托育、社会保险、养老、非遗传承、城市安全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监督工作,推动各项事业顺应人民期待、满足群众需求。
  让“幼有善育”惠及千家万户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党中央高度重视托育服务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托育服务中存在“托不起”、“挤不进”、“招不满”等问题,受到社会关注。202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8个,共有托位477万个,包含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可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同时,多个城市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包”和扶持措施,在土地规划、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补贴、给优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托育服务需求。
  此外,我国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但缺少一部专门法律对托育服务领域加以规范。对此,加快托育服务立法进程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关注的重点。
  目前,制定托育服务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牵头起草。据悉,去年12月教科文卫委联合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已开展立法调研,为制定法律做好前期准备。
  以监督推动织密社保安全网
  社会保险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险法是社会保障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自2011年施行至今已有近14年时间,仅在2018年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改,现行法律规定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和改革发展实践,亟须聚焦突出问题,以法治方式推动社会保险工作高质量发展。
  根据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6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黑龙江、上海、江西、广东、四川、宁夏等6个省(区、市)对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开展实地检查。各检查小组紧扣法律规定,突出问题导向,全面了解法律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有关方面切实履行法定职责、落实法定责任。
  覆盖97%以上人口,其中9.9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95项社保服务和65项民生服务实现“指上办理”……从检查情况看,社会保险法实施总体到位、成效明显。
  同时,执法检查组也关注到现行法律缺少对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的规定。
  对此,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建议,要以本次执法检查为契机,系统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加快推进修法进程。
  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城市安全治理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方面,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开展城市安全发展专题调研是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4月和6月,由全国人大社会委牵头组织的调研组,分别赴上海、四川、北京等省市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汇报,实地查看应急指挥中心、气象局、地震监测台站、市城运中心等,就管理体制机制、规划编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隐患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和问题建议,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组高度肯定了各地近年来在城市安全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进步,建议进一步提高做好城市安全发展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增进民生福祉,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听取审议国务院工作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展执法检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切实增强人大监督实效,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