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叶红义:徽杭古道上用心守护信息畅通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玮琦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2期  浏览字号:

  叶红义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信安徽绩溪分公司智慧家庭工程师
  身穿蓝色工作服,右肩挑担左手拎包,整日穿梭在海拔近2000米的皖南山区里维护通信线路,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双脚,最得力的工具是那根细长的扁担。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叶红义工作时的真实写照。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4个行政村里有700余户村民居住其间,这便是叶红义的工作范围。崇山峻岭中,徽杭古道上,他的身影显得愈发渺小。叶红义告诉记者,当地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有时候走一两个小时都碰不到一个人”。
  日常的工作中,每次步行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40多斤重的通信工具,一路都得是肩挑手拎。为了守护大山里的通信畅通,叶红义每周要在辖区例行完成通信巡检维护3至5趟,每趟35公里。最远的一处巡检,叶红义要走上15公里,一来一回就要花上六七个小时。
  “山区里只能步行,加上村民们住得分散,可能在外面一分钟就能解决的线路障碍,在山里我得花上一天的时间。”除了长途跋涉的艰苦,深山里多变的天气也给叶红义带来不小的挑战,“山里天气多变,特别是夏天,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就把全身浇透了。”
  说起2022年小年夜的那次维修经历,叶红义依然印象深刻。“当时有一户村民夜里打电话来,说家里网线断了需要维修。当时下了特别大的雪,又临近小年,他以为我肯定不去了。”讲到这儿,叶红义的语气还有点自豪,“结果第二天一早我就收拾好工具,冒着大雪到了他家。当时他见到我是又惊又喜、非常感动。”叶红义很快把村民家的网线修好了,但只是“简单烤了下火”,便又冒着风雪往家赶了。等到家的时候,邻居们都已经吃完小年饭了。
  年复一年,从2000年初的村村通电话,到后来的宽带网线,再到如今的光缆与通信基站,叶红义见证了大山深处通信技术的变迁,用身处一线的坚守,保障着大山里通信线路的时时畅通。从基层线路维护员到智慧家庭工程师,从“宣城好人”到“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路,叶红义走了近25年。如果说信息化通信是一条联系大山和外部世界的纽带,他就是大山里托起这纽带的脊梁。
  说到自己和工作时,叶红义略显拘谨,但谈到民情民意,他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叶红义说,在山路上穿行,肩上扁担挑起的不仅仅是维修工具,还挑回了民众的心声,挑出了自己的议案建议。
  从全国人代会精神到村民们最为关心的急难愁盼,叶红义一路走一路讲、一路走一路听,把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记在心上、写进议案建议里。随着徒步游兴起,各地游客纷纷游访徽杭古道,山里热闹起来了,叶红义听到了更多更广的声音,对于完善代表议案建议也有了更多思路。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我最关心的就是村民。”在2023年全国人代会上,结合自己参与智慧乡镇建设的所见所闻,叶红义提出了加大农村数字平台推广等意见建议。听闻山区乡亲们吃水遇到问题,叶红义一路走访调研,在2023年8月提交了关于皖南山区老百姓健康饮水的建议,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村民们饮用水难题得到解决。
  “绩溪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古村落和文保单位众多,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是居民的心声。”202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立足家乡实际,叶红义提交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等3件建议。现在,最新拍摄的绩溪山水人文纪录片已经在电视、网络上广泛传播。回乡后,叶红义收到群众反映有条山路变得杂草丛生,又立刻向驻村工作队反映这一情况,推进道路的及时清理,便利村民出行。
  “作为乡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工作人员,我深有感触。25年时间,我从当初的年轻小伙儿变成了如今的沧桑大叔,岁月带走了我的发丝,但带走不了我对电信事业的赤诚忠心。”对于2025年全国人代会,叶红义也有更多期待,“我今年的议案建议依然是围绕山区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未来,我会继续把对工作的热爱熔铸到代表履职工作中,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让群众反映心声的渠道更加畅通!”

叶红义代表挑着维修工具行走在山路上。(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