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州:市人大代表与5000多名民情联络员建立常态化联系听民声聚民意 共绘幸福蓝图
人大代表结对民情联络员,织牢民意“收集网”。
近年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代表与民情联络员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力求进一步拓展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让民情民意传递更为顺畅、更为高效。
在部分区先行探索后,2023年年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推广“民情联络员”工作机制。2024年9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广州市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聘任和工作制度(试行)》,推进广州市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工作规范化,积极拓展人大代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触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实市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民情联络员工作,让民情联络员真正成为人大代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好帮手,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更加可感可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延伸代表“触角”
5322名民情联络员来自各行各业
“黄石街道共有市人大代表3名,区人大代表13名,代表们平时都有本职工作,不能时时‘蹲点’在社区,所以我们创新组建了‘民情联络员’队伍,他们成为代表了解社情民意的联系人。”在人大主题公园展板前,广州市白云区人大常委会黄石街道工委负责人介绍起探索建立民情联络员队伍的初衷。
2022年1月,白云区人大常委会黄石街道工委创新建立“民情联络员”制度,并在江夏社区聘任首批民情联络员43名,延伸了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触角”。
如今,该街道的民情联络员已发展到128名,他们长期活跃在辖区的大街小巷,积极发挥“哨点”“纽带”作用,协助广州市人大代表推动相关部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广州市白云区黄石街道民情联络员和人大代表一起深入社区,了解电动自行车的停放现状和需求。
民情联络员工作机制从江夏社区复制到整个黄石街道,进而拓展至整个白云区,民情联络员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白云区也成为广州市首个全面推行民情联络员机制的市辖区。
2023年底,白云区黄石街道建立民情联络员工作机制的相关做法在广州全市推广,全市各区按照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开展了民情联络员工作的相关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024年9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各区实践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广州市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聘任和工作制度(试行)》,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民情联络员工作进入规范化阶段。
截至2024年底,广州市人大代表共与5322名民情联络员建立点对点常态化联系并组建“联络员微信群”。
民情联络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往届人大代表、退休老党员、楼栋长、社区热心居民、企业员工等,他们犹如遍布社区肌理的“神经末梢”,时刻倾听基层和群众的“脉搏”“心跳”,及时将新鲜热辣的社情民意信息迅速反映给人大代表,成为广州市人大代表的“好助手”。
参与基层治理
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情联络员来自群众,具有了解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的天然优势,能够协助人大代表更好吸纳民意、汇集民智,赋能社会治理。
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道一栋旧楼加装电梯试运行期间,民情联络员饶小华在与邻里聊天时敏锐地觉察到个别居民对收取电梯管理费用有异议,便及时反映给结对的广州市人大代表。代表进社区深入了解情况后,推动居委会、物业与群众妥善沟通,使各方达成一致意见,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社情民意通报会上,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民情联络员珊珊提出了“水浸街”的问题,结对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在珊珊等民情联络员的协助下,依托各联络站进一步收集全镇范围内的水浸黑点,在半个月内推动完成17处水浸黑点的整治。
“民情联络员是人大代表的‘千里眼’‘顺风耳’‘前哨兵’,将代表获取社情民意触角延伸至社区,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南沙区横沥镇人大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以“民声”定“民生”,让“民意”变“满意”。广州市花都区民情联络员参与集群街更新改造“自拆自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花都区集群街2号是广东省首例多业主筹资、政府适当补贴的拆危建新试点。“当初参与集群街2号改造项目时,我们挨家挨户走访,与居民聊家常、谈困难,收集意见建议。”民情联络员通叔说道,“我们先后召开居民大会9次,入户走访48次,终于凝聚起共识。”
探索“积分制”
激发民情联络员工作热情
2024年10月8日,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道举行“民情联络新华十条”发布会,为11位民情联络员发放工作证、工作手册和民情积分存折等民情联络“三件套”。
花都区人大常委会新华街道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情联络员通过参与社区服务、调解纠纷等可获得一定的积分,这些积分到年底可兑换相应奖励。
“以前也在为居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有了工作证、工作手册,还有积分奖励,干起事来更有底气、更有干劲了。”民情联络员莲姐难掩兴奋之情。
在广州市黄埔区大沙街道,外卖小哥周武全正忙着将送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拍照发到“联络员微信群”里。“银丰小区一街7号楼楼下沙井盖损坏”“轴承厂宿舍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影响居民出行”…… “收到!请社区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跟进办理。”在“联络员微信群”里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张茜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感谢周小哥的上报,您将获得积分奖励!”群里的街道工作人员一边登记处理外卖小哥反映的问题,一边将积分奖励信息发给反映问题的外卖小哥。
按照广州市、黄埔区人大常委会的部署要求,大沙街道结合实际,吸纳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加入民情联络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活动性强、联系面广的优势,同时建立健全“发现问题—反馈联络站—问题解决—积分兑换优惠”机制,鼓励快递小哥提供社情民意线索,以第一时间收集辖区内群众的急难愁盼。
去年以来,奔跑在大沙北社区大街小巷的民情小哥们为社区排除了消防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损坏、治安安全漏洞等30余起,成为基层治理中重要的新力量。
实践证明,民情联络员延伸了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触角”,为人大代表更好履职提供了保障和便利,架起了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益探索。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