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建湖:政府“晒家底” 人大“亮慧眼”
2025年1月20日,建湖县恒济镇人民代表大会现场,气氛格外热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会议多了一项新议程——镇人民政府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这是建湖县人大落实省人大部署,探索试点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打通国资管理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我们对镇级资产规模、管理、使用都没底,现在政府主动向我们报告,感觉心里踏实多了。”一位镇人大代表感慨道。这份镇人代会上的“特殊”报告,不仅让代表们眼前一亮,也为基层民主监督注入了新活力。

破题:试点萌芽
2019年,建湖县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起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建湖县国有资产监督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然而,建湖县人大常委会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深知,国有资产不仅存在于县级层面,更广泛分布于各个乡镇。只有将监督触角延伸至镇级,才能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监督的全覆盖。
为落实省市人大要求,建湖县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专题调研,深入各乡镇了解国有资产现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一些镇里的厂房、土地闲置,杂草丛生,无人问津,而另一边,企业扩张、项目落地却找不到合适空间,部分乡镇国有资产管理仿佛一团迷雾,普遍存在“底数不清、权属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成了制约基层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为破解这一难题,建湖县人大常委会决定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在全县推行镇级国资报告制度。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确定恒济镇(市人大预算监督基层联系点)、冈西镇为试点镇。
织网:布局蓝图
试点工作启动后,试点镇迅速行动起来,工作人员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对资产进行逐一登记、核实,确保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两个试点镇开展业务培训,并赴镇江丹阳市学习先进经验。
县人大常委会结合外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制定了镇级国资报告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提出了“七个一”(建立一项报告制度、完善一套数据台账、拓展一个网监系统、制定一份专项监督计划、打造一批闲置资产利用典型案例、开展一轮联动监督、进行一次高质量审议)的工作要求,确保这场“资产大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两个试点镇在2025年初人代会上,听取镇政府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其余镇将于2025年上半年建立报告制度,下半年全面推开常态化开展国资监督工作,2025年年中人代会所有乡镇人代会听取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报告,2026年计划推动国资监督向街道和村集体资产延伸。这一报告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建湖县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实现了从县级到镇级的“无缝对接”,织牢全县国资管理监督网。
亮相:阳光监督
恒济镇人民代表大会上,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镇长走上报告席,庄重地向代表们汇报:“恒济镇租赁恒济科技创业园金力东路11号原闲置厂房3300平方米,引进船舶舾装件项目,盘活闲置土地12亩。盘活闲置的原花炮厂400㎡库房,引进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可增加当地孟庄居委会年收入2.5万元……”
报告数据详实,案例生动,成绩实事求是,问题毫不避讳。代表们认真聆听,当好“阅卷人”,仔细审阅报告材料。在审议环节,代表们踊跃发言,提问涉及资产保值增值措施、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管理漏洞堵塞等多个方面。
审议过后,整改的“接力棒”迅速传递。镇政府针对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一条条梳理,一项项落实。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加强跟踪督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地有声。定期向镇人大反馈整改情况,镇人大持续跟进,形成监督与整改的闭环。
政府向人大报告资产管理情况,保障了群众对国有资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湖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镇级国资报告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国资管理监督机制,推动全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守财、为基层护家底”的责任担当。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