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静安区:发挥代表作用 守护有爱无“碍”之城
通讯员 杨景明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一名出行障碍者能到达多远的地方,往往是由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决定的。
近年来,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民群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需求日益强烈。上海市静安区人大常委会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把代表高质量履职融入代表议案建议提出、立法意见征询和法规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全链条,坚持久久为功、脚踏实地、积极作为,用心守护有爱无“碍”之城。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3年前。2022年初,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静安区代表团首次以全团名义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管理条例的议案”。这份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凝聚人大代表共识的议案得到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年度市人大议案予以推进落实。
代表团议案在民声和立法机关之间搭建了一座有温度的“无碍之桥”。为了让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静安区依托市人大常委会江宁路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全区12个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努力为市、区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参与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工作搭建平台,让立法实践从议案提出到草案制定修改完善的全过程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回应人民的关切。
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启动后,仅在静安区就有74名市、区人大代表和各界人士参与立法座谈,收集意见建议155条,向市人大报送修改建议43条、工作建议20条。“加大对社区困难群体家庭适老化改造的补贴力度”,“为残疾人提供家庭一键式呼救服务”,“建议在公共交通上提供到站播报及字幕提示”,“应重视信息交流、文化服务等无障碍‘软环境’建设”……一条条来自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被梳理汇总传递到立法机关,不少得到了采纳。
2023年3月1日,议案成为现实,《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为推动条例更好落地见效,2024年,静安区人大常委会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紧扣法定责任落实,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多次赴老旧小区、残疾人家庭、残疾人服务机构以及公共绿地、交通步道、文化场馆等开展实地视察,以残疾人、老年人群体视角沉浸式调研苏州河沿岸无障碍设施、体验无障碍电影服务等,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人大代表、社区群众、残疾人、老年人等各方意见建议。
执法检查期间,设在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区人大社会委非驻会委员工作室还专门开通了一条无障碍服务热线,征集居民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我们盲人也想经常走出家门、社区,但是过马路是个大问题,如果红绿灯有语音提示就好了。”静安区人大代表王晓珺关注到群众这一呼声后,提出了“将安装行人过街提示装置列入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代表建议,得到了区政府的采纳,将在20处交通主干道路口安装数字电子哨兵。
代表们通过有温度的履职,共同助力残障人士共享高品质生活。市人大代表朱光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一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缺失与不便,据此提出相关代表建议。无障碍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涉及公共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便民服务和办事机构等场所的无障碍“软环境”。对此,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区人大代表朱宇翔等,依托设立在街道社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法治驿站”、“立法信息采集点”等平台,组织残障人士开展立法后调研、“无声议法”等活动,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让盲人、聋哑人‘看’上电影,满足无障碍阅读等需求”、“加强文化场所无障碍服务供给”等建议。
截至目前,市区人大代表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共提出建议22件,涉及普法宣传、适老适幼改造、加装电梯、数字信息和政务服务无障碍等方面。执法检查组对“12345”市民热线和网上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群众意见诉求,以及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分析共性问题形成清单,并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重点场所的整改情况开展跟踪调研,确保法规落到实处。
下一步,静安区人大常委会还将围绕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不足,开展专题询问,有力推动将群众期盼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招硬招,以高质量人大作为助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