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程星: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徐 航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24期  浏览字号:
  程星: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
  无论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位于湖北东北部、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里,始终松柏苍翠,红旗飘扬,纪念碑巍然矗立,来参观的群众驻足凝视,气氛庄严而肃穆。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红安人耳熟能详的‘黄安民谣’。”全国人大代表、纪念园讲解员程星用一曲民谣将人们带回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艰苦卓绝牺牲奉献的革命年代。
  红安原名黄安,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红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这里还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领导人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
  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热血铺就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如今,革命年代留下的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在红安星罗棋布,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都铭刻着气吞山河的苦难辉煌,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生动的教科书。
  “从小我就喜欢听革命英雄故事,心底的红色种子早已种下并茁壮长大,能将红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自豪!”程星说,自己工作的纪念园已成为红安绽放革命荣光的“红色名片”,有幸能用讲解守护红安的红色历史,她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助力红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赋能添彩。
  肩负时代使命 讲述红色历史
  “1927年11月13日晚10时,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黄安、麻城3万农民武装举行了声势浩荡的黄麻起义,揭开大别山地区伟大的历史变革。”程星用生动又饱含力量的声音,向观众娓娓道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随后一大批共产党人、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怀着满腔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党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黄麻映红大别山,红旗漫卷鄂豫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红”字命名褒奖,改黄安为红安。
  “很多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因为我生在红安、长在红安,红色故事深深熏陶着我,令我心之所向、行之所往。”2008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程星成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一名讲解员,至今她站在红色宣讲阵地已有16年,为全国20多万名游客讲解了3万多个小时。
  要想游客“问不倒”,只有自己“下苦功”。程星通过广泛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撰写多篇讲解文稿,让游客更好地感受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比如,《一本红书里的初心》,再现革命青年张行静将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带回家乡并传播革命信仰的故事;《黄麻英烈——吴焕先》,讲述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坚定信仰带领大家坚持战斗,在长征路上牺牲时年仅28岁的感人故事;《一条七十四年的回家路》,以邹开胜烈士遗骨漫长的归乡路为事例,展现了大别山革命先驱的无悔足迹和家乡人民对英雄烈士穿越时空的致敬。
  一个个鲜活壮烈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精神犹如一束光,在革命年代拨开历史迷雾、点亮民族之魂。程星在为参观者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也被深深地感染和触动。
  一位老人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背影,深深烙印在程星脑海中。
  参观时,这位老人佝偻着腰,虽已不如苍松劲柏挺拔,却自有风骨。他在英烈墙前久久驻足,不愿离去。
  “我以前是一名红军战士,这上面的名字都是我曾经的战友啊。感谢你,能讲述他们的故事。”看着英烈墙上镌刻的名字,老人潸然泪下。
  握住老人的手,程星的心与革命先烈贴得更近了。这是一双粗糙的、扛过枪的手,这是一位眼神虽已浑浊却依然透着坚毅的老人,但正是无数双这样平凡、饱经风霜的手,无数位年轻时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革命、老党员,高擎理想火炬,在苍茫大别山创造出“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热血和生命锻造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伫立在英烈墙前,程星静默无言,与老人一道缅怀先烈:“老人的话让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讲解工作的意义——我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红色沃土的守护者、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者。历史需要我们去讲述,讲给广大人民群众听、讲给孩子们听,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 守好红色根脉
  每年清明节,纪念园都会举行清明寄哀思活动。有一年,一群部队官兵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寄托对英烈的敬仰与追思,一群小学生也在纪念碑前致敬默哀。他们彼此相遇,不约而同列队相互敬礼。至今,程星仍清晰地记得这个场景。
  孩子抬头看到的是信仰,军人低头看到的是希望。“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看到这一幕,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程星心中有了具象画面,她的眼眶湿润了。
  “纪念园还会结合不同时间节点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大家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红色血脉代代延续下去。”程星由衷地说,“讲解员的工作虽然平凡却非常有意义,要常存敬畏之心,常怀敬仰之情,赓续红色之魂,做薪火相传之事。”
  信仰如磐,精神永存,初心不改。程星常为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解,她说:“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孩子们仿佛离革命岁月很遥远。我期盼讲解能入耳、入心,通过给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让他们从小在红色氛围中成长,知晓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烈士用热血换来的,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别山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程星和同事们不仅在纪念园内讲述红色故事,还把流动的红色讲堂设到中小学校园,形成“阵地式”讲解,让大别山精神走出纪念园的围墙,感染更多孩子。
  走进学校,程星在入团仪式上为学生们描绘一幅幅壮阔的中国革命画卷,鼓励共青团员以革命先辈为楷模,奋勇争先;程星在讲台前将红色文化同廉洁文化深度融合,让红廉文化深深植根在孩子们心中;在程星影响下,她刚上六年级的儿子也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课堂之外,他经常为同学们讲解红色故事……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红安县立足于“红色传承从娃娃抓起”,积极打造富有红安特色的宣讲品牌——“小小红色讲解员”,引导青少年宣讲将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积极建言履职 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程星根据调研和走访情况,在2023年、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先后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提出8件建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一条画舫船上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董必武等中共一大代表见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这次开天辟地大事件的亲历见证者。1964年,董老重访嘉兴南湖,题写著名诗篇《清明节游嘉兴南湖访烟雨楼》,重现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
  程星介绍,2024年恰逢董必武重访南湖60周年,4月2日,由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下辖的董必武纪念馆与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原创展览《烟雨迷蒙访旧踪——纪念董必武重访南湖60周年专题展》正式展出。
  “创新举办这次展览,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故事代代传颂!”程星参加了此次联合展出活动,她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纪念园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结合长期以来的讲解工作,程星建议,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和宣传的重要平台,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各大院校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红色资源更好融入“大思政课”教育体系中,实现共建共融、共建共赢。
  “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及时说出来。”走进红安县杏花乡人大代表之家,程星的一番话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程星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把老区人民的心声带到全国人代会。
  “咱们的红色资源、红色遗址这么丰富,要想方设法让老区人民吃上旅游饭。”除了老旧小区改造、公路提档升级、老年人居家养老等问题,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发展红色旅游,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旅游,令人神往。程星建议,要在做好遗迹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以更多的新线路、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打卡红色经典,畅游红色红安。助力革命老区将“基因红”变为“发展红”,从而惠及民生、增进福祉。她相信,通过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革命老区发展会越来越好。

  程星代表说,讲解员的工作虽然平凡却非常有意义,历史需要讲述,要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代表供图)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