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健全治理机制 激发国企活力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倩文
“让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截至11月C919承运旅客已突破70万人次”,“墙上挂了多少面国旗,就代表我们陕鼓集团的产品销往了多少国家”……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航空工业、机械制造、金融机构、林区农场等国有企业,对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其中,检查重点之一就是国家出资企业公司的治理情况。
执法检查组带着问题出发,对照法律条文,与国有企业管理者、职工等深入交流,听取对推进法律实施和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
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愈加清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和人民把国有资产交给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是莫大的信任,更是艰巨的责任。
如何更好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作用?如何明确权责边界,让公司治理有效运转?各地均进行了有益探索。
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董事会成员“外大于内”改革持续推进。
“我们董事会现有董事15名,非执行董事13名(含独立董事5名、外籍董事6名),监事会成员由2名股东和2名职工代表组成。”太平洋保险集团负责人介绍说,企业坚持董事背景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推动企业管治由传统治理转变为现代化“内外脑”共同治理。
执法检查组了解到,河北省属国有企业及子企业全面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要求;湖北省配齐建强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组建外部董事人才库……董事会建设逐渐规范,积极构建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该党组织负责的要理直气壮,该经理人管理的一丝一毫不干预。”为切实维护好出资人和任职企业利益,各地积极推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
全面开展经理层成员契约化管理,新型经营制度不断完善。河北省718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改革,新聘任管理人员中竞争上岗的占比超过90%;陕西省也对省属企业5000余名经理层和1000余名管理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上海市21家企业完成112名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
“先改主席台,再改前三排。”严格落实绩效薪酬差异化兑现、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湖北省省属企业子企业主要负责人收入平均差距达2倍以上,672名管理人员调整工作岗位;陕西省95.4%的企业也制定了管理人员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制度。
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基础。
“要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执法检查组表示,要依法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合规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关键环节公开透明,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民主管理更加规范
在企业治理中,既要突出“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也要聚焦“绝大多数”,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20条规定,国家出资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工会中一线职工占比多少?”“是否依法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薪资待遇是否满意?”……执法检查组开门见山,围绕企业国有资产法第20条等民主管理情况提出问题。
“2023年我们组织召开集团职工代表大会,签订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锦江饭店还获评‘上海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锦江国际集团负责人介绍说。
锦江国际集团作为老品牌国有企业,高度重视和健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认真推进基层企业集体协商、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激励职工代表行使好民主管理权利,加快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架构体系,持续提升职工主人翁意识,推动建立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民主管理体系。
效果初显,乘势而上。各地深化企业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黑龙江省龙煤集团推进社会公共事务移交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2023年实现利润15亿元;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分离移交……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国有企业“轻装上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执法检查组对各地贯彻实施企业国有资产法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锻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国企,切实激发国资国企发展动力活力。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