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防沙治沙,久久为功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 浩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23期  浏览字号: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如今,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树立了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11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时说,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入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赵乐际委员长带队赴山西右玉调研防沙治沙工作,李鸿忠副委员长结合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赴山西、陕西、宁夏深入了解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情况,王东明、丁仲礼副委员长分别带队赴新疆、甘肃开展防沙治沙专题调研。
  为配合常委会做好相关工作,全国人大环资委深入一线,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调研了解到,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主动作为、高位推动、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依法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良好态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报告指出,我国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科学安排和周密部署,形成日臻完善的工作体系,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了由行业部门推动向各方合力攻坚、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分散治理向联防联治、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构建起以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为基础的防沙治沙法治体系,13个沙化重点省份出台防沙治沙条例或实施办法。依法压实各地各部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和督查制度。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组织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持续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在科学治沙方面,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实施“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坚持以水定绿,通过“开源节流”缓解生态用水不足,积极落实生态用水指标,统筹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用水。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
  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新疆阿克苏地区探索“以林养林”模式,培育出驰名全国的“冰糖心”苹果;内蒙古阿拉善盟打造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探索推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治沙新模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光伏长城”等项目显著提升了防沙治沙综合效益。
  “前段时间,我和全国人大环资委的同志去了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几个县,实地看了‘三北’工程,包括防护林、沙漠、‘锁边’工程等,也考察了部分农业治沙设施、光伏治沙项目,跟当地干部群众作了深入交流,深刻感受到我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显著成效,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智慧和热情,深受教育和鼓舞。”王东明副委员长说。
  王东明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科学化、规模化防沙治沙,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出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
  “当年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县工作的时候,风沙严重,沙地面积比较大。我在的村子叫白云山村,我小时候村里都是几十米高的沙土岗子,没有好的耕地,老一辈人种什么都很难。”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兰考县白云山村村支书陈保超说,经过多年努力,耕地状况得到改良,沙地、盐碱地得到很好的利用,种植的沙地红薯和盐碱地番茄等成了优势产业。我们村有1000多亩地的温室大棚,沙地、盐碱地通过调理,每年产量不算低,特别是种出来的番茄口感非常好。
  李纪恒委员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经过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奇迹般地在贫瘠的荒原傲立起一条绿色的生态长城,牢牢遏制住了沙漠侵袭的步伐,捍卫了万顷良田和万家灯火,描绘了一幅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美丽画卷,生动阐释了总书记“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巨大勇气和磅礴力量。
  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需下大力气逐步解决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仍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沙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防沙治沙面临着严峻挑战。
  例如,我国现有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7.09亿亩,其中,尚未治理的有3.33亿亩,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仍然存在割裂保护、单向修复等问题,没有完全打破“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局面。
  再如,防沙治沙法公布已有20多年,一些条款尚需修改完善。林草项目季节性强,涉及用地、用水、用钱等多要素,在项目批复、计划下达、招投标、施工、验收等方面,政策协同性不够。沙区地方政府大多财力较弱,地方投入能力不足。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表示,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下大力气逐步解决。对此,与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我国防沙治沙成果是世界级的,但还有很大空间,这里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要更好地利用黄河汛期水。”丁仲礼副委员长说,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个协调工作机制,就如何把黄河汛期水利用于防沙治沙、农业生产、地下水补充、生态修复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
  “报告讲到,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是25.32亿亩,这个面是很大的,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7.58%。”肖开提·依明委员建议适时修订防沙治沙法,通过修法规范和确定“原生沙漠”、“沙化土地”、“沙区空间”三类对象的定义、属性、权属,明确行政管理的责任主体等,制定沙区产业发展正负清单,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防沙治沙领域,加快沙化土地系统治理和沙区空间的高效利用。此外,还建议提高防沙治沙国家补贴标准并对标准进一步细化,有针对性地给予防沙治沙生态用水政策倾斜和支持,加大对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001年制定的防沙治沙法,是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地球生态系统功能上看,沙不仅有‘害’的一面,也有‘益’的一面。”吕忠梅委员认为,必须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来认识治沙。需要深刻把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科学治理的原则,让沙作为生态系统一个要素进入到生态环境法典。
  鹿心社委员认为,要坚持科学治沙,有效提升防沙治沙的实效。坚持科学治沙、精准治沙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预防为主,正确处理好保护和治理的关系,将“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荒漠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开发利用本地乡土物种,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的类型和密度。加强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培育耐干旱、抗风沙的树种草种和防沙治沙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为防沙治沙提供实用有效的科技支持。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和法定职责,加强土地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依法打击破坏沙区植被,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地方人大开展区域协同立法,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提高防沙治沙水平。”鹿心社说。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