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让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发展大局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孟伟
为推动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发展、造福人民,2017年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正式建立。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七年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以下简称“综合报告”),第二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以下简称“专项报告”)。
国有资产公布最新“家底”
综合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71.9万亿元、负债总额241.0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2.0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4.8%。全国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0.6万亿元,对应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45.1万亿元、负债总额398.2万亿元。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4.2万亿元、负债总额12.8万亿元、净资产51.4万亿元。全国国有土地总面积52371.4万公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主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2023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5782.5亿立方米。
综合报告也呈现了资产管理和改革的新动向。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践行国有企业责任担当。
金融国有资产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综合报告指出,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严肃国有金融机构财经纪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中央管理金融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直接支配的管理体制。综合报告指出,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资产信息共享和跨部门、跨地区调剂使用等。
综合报告明确,牢牢守住资源安全底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维护国有资源资产权益,加快完善自然资源法治体系。
肖捷副委员长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依法深入开展国有资产基础调查和科学评估,尽可能全面反映,包括已经探明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一步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春耀强调,综合报告的叙事架构是非常可取的,依次是企业国有资产、金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经过几年来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底数不清的问题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赞成报告,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持续更好地开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孙宪忠说,每年国务院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这是非常好的。因为国有资产是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是全体人民国计民生最根本的保障。综合报告有很多比较清晰、比较明确的表述,是值得肯定的。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向巧表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审议报告,非常及时,意义也很重大。印象很深的是,综合报告特别分析了当前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作出了新安排和新部署,特别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亮“细账”
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以来,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围绕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夯实管理基础、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审议意见,持续建章立制,强化部门协同,加强管理工作,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取得积极进展,有效保障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包括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和依法支配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等国有资产。截至2023年末,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7.9%;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40.9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中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为6.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国总资产的10.7%;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国总资产的89.3%。
对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专项报告指出,资产管理效益明显提高,2023年,全国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和节约资金用于保障重点支出,为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等发挥重要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五年来,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总项数、合同总金额分别达267万项、7755亿元。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3246个,文化馆3516个,备案博物馆6833个,档案馆4154个。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信息化赋能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交通运输部加快构建便捷普惠的公路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调研报告》建议,进一步细化分类管理,分类开展更加科学的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有机衔接的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抓紧建立健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专用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标准;进一步提升使用效益,健全鼓励资产盘活使用、共享共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彭清华副委员长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加强财政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行业部门、审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厘清综合管理和具体管理的权责边界,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融合,努力构建全口径、全覆盖的管理格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道宏赞同专项报告并指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资产基础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市场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等工作都取得了不少制度性成果。他建议,要强化资产统筹力度,管好、用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加强数据的利用和宏观分析,前瞻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整体布局;注重现代金融工具,积极盘活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明春提出,要做好专项报告和综合报告在整改反馈机制上的衔接,现在专项报告是5年一轮,综合报告每年都有,建议在每年的综合报告中反映上一年度专项工作报告提出的问题和整改情况,两份报告之间要有机衔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蒋卓庆认为,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对强化预算管理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创新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打通行政事业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相互流动的制度壁垒,实现行政事业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双向流通,更大程度提高资产的配置盘活利用效率。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作用
综合报告对国有资产管理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明确要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中央企业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提高国有金融资本服务保障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强化国有金融企业内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巩固盘活成果。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规范报告数据口径,强化对新类型新业态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论证,持续推进各领域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水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谭天星、杨永英等认为,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当前,制定国有资产法的制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都已经具备,建议加大工作的力度,推动国有资产法尽早出台,提升国有资产法治化水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蒋卓庆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要实现“三个集中”。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人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效能,需从事后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从资产数量形态的监督转变为资本布局结构的监督。要在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手段措施和质效评价,在依法保障国有资本运行质量和效能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金强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形态资产尚未被有效管理。比如,以数据资产为代表的新兴资产管理配套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建议着力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考核、评价报告等制度,形成更完整的链条闭环管理的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综合利用效率,让资产活起来,建议加大对资产特别是针对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的摸底、对账、盘活工作,指导包括纪检、监察、财税、科技、人力、社保等部门形成合力,推动科技成果真正得到有效的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