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助力绘就教育强国新图景
——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侧记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张钰钗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11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赵乐际委员长出席会议。蔡达峰副委员长主持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围绕进一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改革“双一流”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提出询问。国务委员谌贻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现场气氛紧张热烈。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此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举措。与会人员表示,专题询问“问”有责任,“答”显担当。国务院有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处理审议和专题询问提出的意见建议,依法按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将加强跟踪监督。在各方合力推动下,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推动“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必将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落实落细党中央决策部署
“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关林第一个提问。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工作。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有关部门确定首轮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465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7所建设高校、41个建设学科。
“八年多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加强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各地大力支持,建设高校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谌贻琴介绍,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急需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提质升级,有效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与应对国际科技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相比,‘双一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谌贻琴说,下一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有4个重点方面:进一步筑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强化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高校办学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强资源保障提升发展能力。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李巍提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推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工作打算和具体安排,如何更好推动高校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应道:“我们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双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
怀进鹏介绍,教育部将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面向关键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组织若干学科重点实施有组织科研,在明确的任务方向当中进行产学研合作。以“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构建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在加强一流师资引育、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方面,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和举措?”李巍进一步提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将坚持在国内“育”和海外“引”上双向发力,持续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改革举措,统筹推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王晓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一是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机制,重点是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改革,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二是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重点是以博士后制度为抓手,打造中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的平台载体;三是加强高校一流师资引育,重点是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拓宽高校优秀教师队伍来源。
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相关部门在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强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还有哪些考虑?‘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如何?”专题询问现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向巧提问。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将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将完善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育人才的机制,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创新平台,助力高校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鼓励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在支持地方高质量发展方面,引导高校从地方需求中凝练科技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也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支持高校融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教育部组织实施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计划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布局超过20个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改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条件,争取产出更多原创成果,更大力度地打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基础和学科基础。
坚持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提问:“在推动高水平教育开放,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内地‘双一流’大学与香港高校合作方面有何举措?”
怀进鹏介绍,教育部高度重视香港教育事业与内地深化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推进作用。目前,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交流广度在进一步加大,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质量在显著提升,内地与香港高校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入。教育部将更好支持“双一流”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推进社会组织、高校之间的合作以及科研联盟发挥作用,共同打造香港国际科创中心,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针对教育高水平对外合作,怀进鹏说,高水平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不断开拓的方向,下一步将坚持做好高水平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引导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围绕理工农医交叉前沿和薄弱空白学科及重要基础学科开展合作办学,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持续稳定保障“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离不开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周佑勇提问:“中央财政在‘双一流’建设投入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中央财政将坚持把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稳定地保障‘双一流’建设。”
她介绍,中央财政将进一步突出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快拔尖人才培养;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教师高水平自由探索,建强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深化科教协同育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丛斌提问:“下一步在改革‘双一流’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有什么考虑?”
怀进鹏表示,将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研究推进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的试点和示范。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忻的提问聚焦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扩大“双一流”建设规模、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考虑。
对此,怀进鹏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教育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方案。
郑栅洁回应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一起,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重点,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从建设新宿舍、建设新校区、建设新大学、建设新平台、建设新学科五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省份新建若干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郑栅洁说。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