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全力推进代表活动阵地建设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活动阵地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起点定位、高效率运行、高质量管理,久久为功,一届接着一届干,畅通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坚持把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大力推行新举措,持续推动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一)适应新形势,总结推广阵地建设新经验。省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2014年首次对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作出统筹部署,总结推广文山州砚山县代表活动阵地“五站”建设经验,即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加油站”、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站”、宣传党的政策和人大工作的“宣传站”、了解社情民意的“知情站”、监督政府工作和接受选民监督的“监督站”,开启全省统一建设代表活动阵地的工作。2019年4月,在曲靖召开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推进会,提出“两个必建”目标,力求代表活动阵地建设在全省实现全覆盖。2020年修改云南省实施代表法办法,明确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以“代表活动阵地和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为依托”, 这为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明确新定位,统一制定阵地建设新标准。2023年,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出台指导意见,提出“四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新目标,要求在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建设代表之家、在乡(镇、街道)建设代表工作站、在村委会(社区)建设代表联络室,“家、站、室”统称为代表活动阵地,并提出了“三年建设计划”即:2023年重点建设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家,2024年重点建设网上代表活动阵地,2025年重点建设专业代表工作站。到目前,全省共建成代表活动阵地14556个,其中,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家142个、乡(镇、街道)代表工作站1547个、村委会(社区)代表联络室12867个,逐步形成“家、站、室”纵向贯通、信息联通新格局。
  (三)规范新制度,确保推进阵地运行取得新实效。省人大常委会“指导意见”提出代表活动阵地应当建立统一、适用制度机制,即“家、站、室”管理制度、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代表活动制度、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收集反映制度。代表之家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委员会联系代表制度、人大工作站制度。代表工作站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人大街道工委委员)联系代表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家、站、室”可依法制定其他相关制度。同时,规范工作资料、明确代表活动和经费保障等。各州(市)人大通过规范新制度、明确新职责、运行新机制,为代表知政、议政、督政创造条件,力求代表活动阵地运行取得“新实效”,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实现“新作为”。
  二、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和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和完善了领导体系以及职责分明、指导有力、运转协调、落实到位的工作机制,把代表活动阵地建设各项工作研究好、部署好、落实好。
  (一)突出政治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把牢代表活动阵地发展方向,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用于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指导各州(市)人大常委会规范代表活动阵地职能职责、明确管理关系。州(市)人大常委会把“增强理想信念+领悟党的政策+提升业务水平”作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重点,不断提升和拓展代表活动阵地功能,充分发挥代表的模范作用和影响力,把代表活动阵地建成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载体、代表学习交流的场所、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国家机关听取群众意见的窗口、推进基层治理的平台。
  (二)坚持高位推动。省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代表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专门召开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推进会,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督促指导、狠抓落实,高位推动代表活动阵地高效率运转。省、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主动协调经费,把代表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保障代表常态化开展履职活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情况和代表履职活动效果,提升“家、站、室”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典型引领。在全面深入总结前两届常委会推进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坚持典型引路法,分别在16州(市)人大的代表活动阵地中确定一个“家、站、室”作为实践创新联系点,推动代表活动阵地更好发挥作用。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创建网上代表活动阵地,持续抓好“线下”实体“家、站、室”和“线上”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同建设、全对应、双促进,为实现全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纵向贯通、信息联通奠定基础。
  三、坚持把实践创新作为有序推进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的重要途径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实践,坚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群众中来、推动工作检验工作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最佳实践案例,更好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一)发挥阵地作用,强化代表职责。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代表履职活动为载体,不断在“用好”上持续发力。发挥培训功能,定期开展集中培训、线上学习、送教下乡等活动,组织代表参加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强化代表参与职责。发挥载体功能,制定代表履职评价办法,评选代表“领头雁”、开通“代表通道”、展示“代表风采”,更好发挥代表带动作用。公开代表二维码,制定代表年度活动计划,明确代表活动流程,形成代表日在“线”、周驻“室”、月进“站”、常回“家”的工作格局,让群众“心声”有“回声”,更好发挥代表桥梁作用。发挥监督功能,“民心亭”里听民声、“大树底下”聚民意、进村入户解民忧,推进“民情收集-梳理研判-交办转办-跟踪督办-评价反馈”全过程建议办理闭环模式,“群众点单、代表接单、部门领单”,更好发挥代表监督作用。2019年以来,全省各级人大组织代表进“站室”开展履职活动82.06万人次,接待群众138.72万人次,收集人民群众意见建议59.05万条,作为代表建议提出10.19万件,代表活动阵地联系人民群众“连心桥”“民意窗”作用显著。
  (二)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品牌。各州(市)人大在推进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注重实效,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联系紧密、特色凸现的新局面。实行“代表+网格”的联系群众机制,把人大代表编入管理单元网格,将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贴心服务细“治”入“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网格化收集问题;以民情研判为重点,差异化梳理问题;以办理实事为目标,组团式解决民生事项,让代表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发挥作用。运用“融媒体+人大”的代表履职宣传模式,形成人大融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人大工作,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提升代表活动阵地影响力。采取“专业代表工作站+行业产业”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大健康、民族团结进步、地方产业发展等。这些活动内容聚焦代表法定职责,活动方式便于群众参与,活动效果为民务实,切实让代表活动阵地成为党和国家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三)不断勇于探索,开创崭新局面。省人大常委会积极鼓励各级人大对代表活动阵地建设进行不断探索创新、拓展功能、提升效能。创新打造数字人大平台,门户宣传在“网”端、群众互动在“微”端,代表履职在“掌”端、会议信息在“指”端、数据共享在“云”端,代表“码上见”、建议“网上办”, 信息化赋能代表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推动代表履职“全天候”、“零距离”。“专业化”是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三年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各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建立专业的代表工作站,建立与专业联动、与专家联合、与部门联系、与工作联接、与群众联心的“五联”工作模式开展履职活动,激发专业代表的履职能动性,提升代表的专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资源聚焦辐射效应,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更深入常态,回应服务群众更精准高效,真正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四、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稳妥推进的思想方法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秉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把好政策设计关口,坚持总体规划、协同标准、试点示范,稳妥有序推进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
  (一)注重顶层设计,高站位谋划布局。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统一认识、厘清思路、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统筹谋划,高标准制定代表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既有总目标,又有分步实施计划,还有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全省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强化督促指导,构建上下联动格局。省人大常委会结合形势任务发展和基层工作实际,着眼新定位,制定指导意见,明确新标准,积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召开全省推进会系统研究、全面部署,统筹推进各州(市)“家、站、室”建设工作,通过高位推动、压实责任、上下联动,坚持建好更要用好和分类施策的思路,进一步推动“家、站、室”有序高效运行,使其真正成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三)提升机制运行,畅通渠道提质增效。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法规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实践探索,对代表履职管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和代表履职服务平台使用管理都出台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州(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组织领导,理顺管理关系,严格落实标准,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职责职能,发挥多元化功能。代表活动阵地建设运转紧扣中心工作,以点连线、连线成片、模范带动,聚焦政令不畅的堵点、高质量发展的痛点、改革攻坚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从小切口入手畅通反映和解决渠道,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作出了积极作用。
  (四)突出精细化管理,代表活动有序规范。围绕代表履职成效细化代表管理,规范台账资料,完备档案管理,从工作计划、登记造册、记录诉求,到整理建议、交办处置、办理反馈、资料归档,形成工作的闭环。建立代表履职管理制度,开展代表述职评议工作,从制度上促进代表依法履职。依法有序组织代表开展履职活动,让代表深入了解基层实情和群众需求,确保国家机关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等环节都能听到基层群众呼声,进一步凸显代表活动阵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经过十年磨砺,云南省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已经打造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让人民群众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真正发挥出民意表达“晴雨表”、调查研究“建议库”、问题反映“直通车”、代表述职“评议台”等作用,为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 辑: 许欣宜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