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上海静安区:“家站点”融入“工作圈”“生活圈”
静安区人大常委会根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家站点”嵌入、融入、开放的要求,紧紧围绕发挥代表作用这条主线,深化“家站点”建设,按照项目制、融合式和闭环型落实,推动“家站点”更好融入“工作圈”“生活圈”。
(一)建强阵地。将“家站点”建设成效纳入区委考核范畴,鼓励各街道因地制宜,形成 “通用版+”模式,近500名四级人大代表被编入17个家、37个站和263个点,丰富了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各街道形成各具特色的“家站点”。大宁路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坚持代表轮值接待选民等工作机制,在提升代表意见办理质量方面出新招,街道工委聘请区内与民生事务关系紧密的部门业务骨干,作为代表履职的顾问,代表接到诉求后,有针对性地找到相关民生事务顾问,由顾问给出专业政策意见和解决方案,高效促进问题解决。近年来,共提出意见建议200多件,办结率超95%。南京西路街道在“百亿楼”恒隆广场设“站”,市、区9名人大代表入驻,和白领们共商共议,促进共建共治。商务楼周边共享单车乱停放一度影响日常出行,代表和白领们围坐一起想办法出对策,组织志愿者队伍着手整治,形成自律规约,使情况得以改善。
(二)项目化运行。在“家站点”集中开展代表建议办理、联动监督等项目,促进代表履职经常化、系列化,汇聚代表参与监督合力。围绕常委会年度监督安排,形成区街联动工作项目清单,经代表意见征询,邀请代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预算执行情况、消费提质升级等多个项目,组织代表在“家站点”集思广益,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监督议题,各街镇人大发动近400人次各级代表参与130多场座谈会,提出意见建议160多条,形成调研报告14篇,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等5大方面19条具体举措,为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谋划良策。
(三)融合式发展。推动“家站点”与立法联系点、信息采集点等各类工作阵地功能融合,形成了“议法空间”、“午间议事”、“约会代表”等特色品牌。2022年,市人大静安区代表团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残障人士无障碍设施管理条例的议案,来源是代表参与江宁路街道代表联络站的“午间议事”活动,这里也是市人大法工委的立法联系点,代表了解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需求,形成了推动加快立法的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形成议案,得到市人大高度重视,列为当年1号议案推进,并在年内完成立法工作。
(四)闭环型落实。完善社情民意归集分析、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做好意见建议分级分类,提升意见建议处理的及时性,有效回应群众期盼。2024年,开展政府部门负责人进“家站点”活动。结合代表建议办理,23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在50件代表建议办理中,进“家站点”向代表通报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推动办理落实。聚焦苏河湾打造世界级滨水区,代表们提出加强苏河湾区域综合管理等建议,区商务委等承办单位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认真听取意见,深入开展调研,常委会持续加强督办,最终,加强苏河湾整体规划、增设沿街商铺外摆等多条建议被部门采纳,助力打造人文、休闲、商业有机融合的滨水示范区。2024年,在“家站点”上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中,超过80%的进行了属地化处理和反馈答复,近10%市级层面的意见建议由驻“家站点”的市代表推动解决。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