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凝聚侨心侨力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归侨代表履职综述

苏东 张晓彤 温美玲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
  2024年3月5日至11日,举世瞩目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胜利举行。42名全国人大归侨代表和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贡献侨界智慧。
  回顾历史,新中国建立前夕,一批海外华侨民主人士应邀归国,参与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特殊贡献。据统计,一至十四届全国人大,华侨代表、归侨代表共计有506人次。这些代表活跃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成为党和国家联系侨胞的纽带和桥梁。全国人大归侨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围绕侨务工作以及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提出议案、建议,推动解决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高质量履职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汇聚合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成为众多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各地方各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江苏团归侨代表崔铁军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总书记作了汇报。“总书记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给我们科研人员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我们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做好未来产业的建设。”崔铁军表示。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也是人才驱动型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对此,山东团归侨代表赵国群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一代一代的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天津团归侨代表陈军认为,“中国是教育大国,更是在向教育强国迈进,如果将创新人才的潜能和活力充分激活,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可以迸发。”河南团归侨代表庞新厂也认为,需要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北京团归侨代表郭雷建议,要引导科技人才向硬科技领域倾斜,鼓励采用“长周期、多标准、团队式”考核,进一步减少各类评估和评比环节,建立激励硬科技工作的机制,尊重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规律,给硬科技人才创造有温度、有气度、能容忍的创新生态。广东团归侨代表薛其坤表示,科学家的事业与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我们中国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重大举措给我们广大科教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面向未来,广大科教人员要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国家的教育和科技事业,用更多的更大的科研突破回报祖国。
  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世界已进入光制造时代。
  辽宁团归侨代表杨学明指出,重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希望通过大连先进光源这一东北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把科教资源转化为东北振兴发展优势,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构筑竞争新优势。湖北团归侨代表闫大鹏来自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武汉·中国光谷。他表示,2013年、2018年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国光谷,都听取了激光技术及应用有关成果汇报,可见总书记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视。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他建议要加强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机制设计,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保障;创新评价机制,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方案;共建共享实践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基地。
  关于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辽宁团归侨代表孙东明认为,很重要一个环节是政府要有决心对新技术进行筛选和评价。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资本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出台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措施,助力新技术迅速走向产业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江西团归侨代表闵卫东表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能孕育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各行业带来创新发展机遇,助推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山东团归侨代表吴立新指出,政府报告里面讲到AI+,我个人认为没有人工智能领域只有领域的人工智能,没有科技领域只有领域的科技,人工智能本身是技术,实际上怎么样赋能我们的实体经济还有相关的经济,领域的人工智能可能比人工智能领域更加重要。
  广东团归侨代表吴钟凯十分关心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他提出,人工智能通过医疗大数据学习、训练和应用,能够为医生、研究人员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健康医疗有关的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建议利用体制优势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大数据,促进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黑龙江团归侨代表陈良勇建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部门牵头、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好民营企业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效对接科研成果。
  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自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着力解决了一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突出问题,对于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稳定市场预期、支撑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上海团归侨代表田轩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词是“统一”,强调的是市场中各种经济要素间的连接,也就是各市场要素能够根据市场供需信息的导向来进行有序的组合、流动,减少由行政壁垒造成的资源浪费。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为我国进一步实现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归侨代表,对“双碳”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吉林团归侨代表王廷双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角度,提出了“将吉林油田打造为吉林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议,并指出要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天然气开发纳入绿色金融范畴。吉林团归侨代表金红光认为,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目前各行各业对“双碳”目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推动“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亟需推动能源低碳转型,高能耗高碳产业升级换代,根本改变一些行业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河南团归侨代表金双根建议,推动煤炭绿色开采及煤矿区绿色发展,科学推进煤炭由主体能源转变为兜底保障能源。提升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推进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山东团归侨代表邹宁表示,近年来人民法院依法惩处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等犯罪行为,妥善处理各类环境资源民事纠纷,让司法力量源源不断释放出更多环境红利。希望人民法院继续以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不少归侨代表还聚焦自身从事的行业领域,提出意见建议。北京团归侨代表吴晨表示,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就是城市复兴。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为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腾挪空间,既可以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布局,也能够进一步实现人的聚集,从而让城市更加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江苏团归侨代表沈仁芳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如何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也是过去一年主要调研方向。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提交建议,希望为守护粮食安全打好“地基”。上海团归侨代表许忠提到,文化惠民的主旨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推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歌剧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建议进一步加强歌剧艺术文化惠民的力度。江西团归侨代表于集华在全国两会上就进一步阐释好景德镇陶瓷文化、激励更多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保护、保护景德镇的陶瓷品牌和知识产权等提出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及时关注和积极回应,未来也将通过不懈努力,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陶瓷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发光发热。海南团归侨代表林桓提出,南海远海岛礁是我国潜在领海基点和专属经济区潜在基线,对我国海洋领土安全和南海资源开发至关重要。全面掌握海岛礁海洋生态系统物质生成与转化、能量流动、物种生存、演化与保护的内在机制,是加速催生人工岛礁进入自然发育和天然演化进程面临的瓶颈,掌握支撑远海岛礁自然发育与天然演化的科学原理与基础理论迫在眉睫。
  针对区域发展,不少归侨代表结合家乡优势特色提出了意见建议。黑龙江团归侨代表陆晓琳表示,黑龙江省正在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议增加与蒙古国的交流合作,扩大中蒙贸易规模,完善贸易结构,矿大煤炭、铁矿石、农产品贸易,鼓励企业出口装备制造等设备,在蒙古国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矿资源加工厂,以矿产资源或能源资源作为交换,以“走出去”助力“去产能”,并加快推进跨境铁路等基础设施和矿能资源的大项目合作,在清洁能源领域争取打造示范性项目。
  推动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一些归侨代表对青年就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团归侨代表黄勇平建议,对于青年安居问题,应该是多层次地予以关心和保障。要采取措施让各领域的青年人才住下来、留下来,只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租赁住房供应体系越来越完备,才能解除青年的后顾之忧。重庆团归侨代表钟代笛建议,要依托自身所学专长和短视频平台特性,利用好短视频直播平台资源的积极因素,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就业模式,为建成青年高质量发展型国家贡献力量。云南团归侨代表李志娟建议,政府要着力培养新一代青年农民,结合本地实际培育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避免农村产业“空心化”。
  医学科学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山东团归侨代表杨其峰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服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分布情况规划城市医疗资源,引导建立城市智慧医联体,更均衡配置资源,促进城市医疗水平整体提升;打通院际壁垒,鼓励高水平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到基层医院挂职服务,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河南团归侨代表郭永军表示,医学科学研究要强化系统布局,增强原始创新。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要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重庆团归侨代表戴立忠指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医疗健康产业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建议提升“家门口”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加强生命科技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推动‘互联网+医疗’模式创新。广东团归侨代表蒋太交建议,为了更好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建议广东省率先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检测项目清单、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检测服务试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企业广泛参与以及加强社会推广和媒体宣传引导。河北团归侨代表武志永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中医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支持地方职业院校设置中医学专业,大力培养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并加大中医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为实习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有效提升临床医学实践能力。
  推动以司法“硬举措”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浙江团归侨代表刘锐表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法院加快探索跨域一体化司法,携手推进机制合作、资源共享,合力服务保障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然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渐进过程,当前长三角地区法院在诉讼服务标准统一、跨域执行联动协作、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法律适用类案同判等方面仍面临困境,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长三角跨区域一体化执法司法。福建团归侨代表陈国鹰指出,严格依法办案是维护企业权益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安商惠企法治化营商环境,坚持依法保护、平等保护、善意保护、文明司法,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民营企业案件。因此,每一位司法工作者官都要树立起这些理念,知行合一,做实做优。四川团归侨代表王麒表示,两高报告从把依法平等保护原则融入司法政策、落到个案办理,依法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从全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彰显了司法力量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的有力担当。建议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强对涉民营企业的冤错案件和民事、行政以及执行领域涉产权错案的甄别纠正力度,发挥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广西团归侨代表莫华福建议,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正的法治环境、诚信的政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亲”“清”的政商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广东团归侨代表崔岩建议,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司法在保障和服务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种源等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大对一些领域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问题的司法惩治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侨务工作展现新气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台湾团归侨代表陈云英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凭借对祖(籍)国深厚的情感和认同,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侨汇、投资和人才回流等方式,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海外侨胞的角色也必将不可或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广西团归侨代表陈洁英表示,近年来最高法、最高检始终重视做好涉侨工作,与中国侨联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联络机制,在创新涉侨案件办案模式、普法进侨企、涉侨信访矛盾化解、涉侨法律帮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法侨合作”“检侨合作”,积极探索合力维护侨益工作机制。
  加强政治引领、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福建团归侨代表林正佳建议,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侨界组织网络,加强与侨界组织的联系,发挥侨界人士的优势和作用,促进侨资、侨智、侨力在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加强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关怀和支持,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内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福建团归侨代表翁祖铨提出,为了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进一步提高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侨乡文化建设,大力保护好华侨文化资源,保存侨胞对家乡的鲜活记忆,建议构建保护全国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化平台,建立和完善关于华侨文化资源的保护条例与法规。福建团归侨代表林尧指出,侨文化遗产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中华“根”、民族“魂”、家国“梦”,是连接海外侨胞和祖(籍)国历史文化的天然纽带。他建议,推进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立法,积极推进那些承载民族记忆、精神寄托并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更好传承弘扬华侨精神。 
  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扬帆新征程。乘着新时代浩荡春风,广大侨界群众和中华儿女一道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全国人大归侨代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递侨界声音、发挥独特优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侨界贡献! 
  [苏东:全国人大华侨委法案室副主任;张晓彤:全国人大华侨委法案室议案处干部;温美玲:全国人大华侨委法案室议案处干部。]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