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池州:人大常委会探索创新“党建+代表”工作综述

来源: “人民代表报”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如何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切实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这是新时代人大工作的一道必答题。
  安徽省池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不断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以“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为载体,以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为平台,探索推行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建+代表”模式和做法,让代表联络站真正成为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让“民主之花”在池州大地绽放。
  探索基层人大履职新路径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丰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开创基层人大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路径,是加强人大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各个环节,聚焦现代化池州建设,聚力实现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党建工作和代表履职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又有力促进代表闭会期间充分履职,夯实代表闭会期间履职主阵地,增强代表建议办理实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人大工作“加速度”推动民生幸福指数“大提升”。
  2023年,池州市各级人大代表在收集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6.01万余件,办结5.47万余件,办结率91%,代表满意率94.2%。
  “推广实施‘党建+代表’工作模式启示我们,基层有着无穷的创造力。要把基层作为课堂,把群众作为导师,认真总结基层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并予以固化,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推动全市人大工作质效整体提升。”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金庆丰强调。
  池州市石台县白鹭湾法治文化公园,位于该县仁里镇缘溪村,这里不仅是当地群众休闲健身的场所,更成为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白鹭湾法治公园的建成,是石台县人大常委会依托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创新代表履职,认真办理代表建议的成果之一。
  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在指导、推进石台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创新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广“党建+代表”工作模式。除石台县以外,其他县(区)也结合实际积极拓展“党建+代表”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贵池区部分乡镇根据驻村人大代表数量较少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由2至3个村联合建立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统分结合开展“党建+代表”活动,提升活动实效。与此同时,该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思路,广泛开展“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活动”,鼓励代表既做群众“代言人”,又做矛盾“化解员”,有效促进了基层治理。
  东至县人大常委会一体推进乡镇人大代表工作站和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进一步拓宽了基层代表履职的渠道和平台。
  该县洋湖镇人大突出发挥人大代表中“田秀才”“乡创客”的专业作用,让他们人尽其才,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
  青阳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党建+人大代表活动日”制度,进一步细化党建活动和代表履职活动的融合举措。该县杜村乡创建了“党员+人大代表屋场夜话”活动机制,定期组织党员和人大代表利用傍晚等空闲时间深入群众开展宣讲理论政策、征集意见建议、现场帮扶服务等活动。
  截至目前,池州市已经建成620个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
  夯实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根基
  这段时间,石台县人大代表江美华的心情格外好。2023年7月,江美华和村里其他几位人大代表酝酿提出《关于修建七都镇大河口桥的建议》。该建议得到较好落实,不仅提高了沿线村民的出行安全,还打通了农村发展的“致富路”,使“民意”成“满意”。
  作为“党建+代表”工作模式的创新策源地,2022年5月,在实施“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中,石台县人大常委会在七都镇、丁香镇、矶滩乡等乡镇试点设立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推行“党建+代表”模式,每月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召集驻村各级人大代表,以会商共议的方式对代表收集的社情民意进行汇总、分析、梳理,由不同层级的人大代表分别提出建议。同时,通报上个月代表建议办理反馈情况。
  在池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至2022年年底,石台县人大常委会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全面推广实施“党建+代表”做法,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分赴所联系乡镇,紧紧围绕“五个一”,即抓住村级党组织书记“一个牛鼻子”,五级代表一律进驻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各级人大代表每月开展一次进村入户、走访联系群众活动,每月提出一条质量较高的建议,畅通代表建议“提、交、办、督、评”一个闭环工作机制,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石台县人大常委会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县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推行“党建+代表”工作模式的通知》,从制度上对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建+代表”工作模式和做法加以固化。
  “石台县村级‘党建+代表’模式的推行,开创了辖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管理基层事务的新局面,让更多群众有机会、有渠道及时了解政情、提出建议、参与监督。”池州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负责人说。
  在创新实践中,石台县仁里镇、七都镇、仙寓镇的行政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相互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形成了“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交流群”,由各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每月将本村(社区)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发送到群里进行共知共享、综合比选,提高了代表建议的系统性和均衡性,使建议办理成果普惠各村,促进各村协调发展。
  2024年2月底,石台县人大常委会对2023年度“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中涌现出的人大代表履职先进个人、先进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了通报表彰,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推动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党建+代表”工作落地见效。
  池州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负责人表示,2024年,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将以“代表工作加强年”为契机,重点在完善“党建+代表”考核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将“党建+代表”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内容,并开展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评选表彰活动,以考核强化责任落实,以评选激励争先创优,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和代表履职工作深度融合,增强融合实效,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着力打造池州人大工作特色品牌。
  以代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百姓家门口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已经成为池州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点更细、效果更实。
  “我感觉现在喝的自来水是河道里直接抽水来给大家饮用的,而且自来水管道到底有没有人维护?”石台县、小河镇两级人大代表陈健入户走访选民时,听到龙山村村民王阿姨对镇区自来水水质存在疑虑。陈健在当月召开的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座谈会上,和代表们、村两委干部进行了讨论、会商,并将该意见上报镇人大主席团。该意见的办理彻底打消了群众的用水疑虑,保障了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同属小河镇的东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现有县人大代表1名、镇人大代表3名,由村党支部书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郝陈琳兼任联络站站长,并落实1名联络员负责具体工作。自建站以来,东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进站代表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履职”,深入落实“党建+代表”工作模式。“请进来”立足代表联络站“坐堂接诊”,“走出去”采取院落恳谈、敲门走访、进厂入企等方式“跑堂问诊”,确保老百姓在家门口能找得对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让接地气、冒热气的基层声音通过代表直通决策层,不断将人大工作的触角有效地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心里延伸。
  “做好‘硒米’文章,持续推进硒米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东庄村9个村民组,洗衣服环境简陋,缺少洗衣棚。”“东庄部分村医疗设施建设不完善,能不能建设村级卫生室。”东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收集来的这些群众建议进行汇总、分类梳理,对于能够解决的问题,连同村两委共同商讨解决,未能解决的形成每月代表建议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或镇人大。现如今,洗衣棚及洗衣位添置了10处;医疗队伍不断壮大,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大米加工厂的增加也为东庄的硒米产业不断向深加工方向助力。
  为确保群众的意见建议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音,东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还创新建立“代表联络站+N”新模式,将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代表学习的“充电站”、代表接待的“服务站”、代表讨论的“议事站”,努力让“党建+代表”工作模式在东庄结出“新的果实”。
  “以前我们每年只需要走访几户或走访一两次,现在我们需要经常上门走访群众,常态化了解群众想法,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提哪些建议、如何提建议,既有一种自豪感,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石台县人大代表李学勇表示。
  记者了解到,自推广实施“党建+代表”工作以来,池州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参加“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既推动解决了全域旅游、公共交通、智慧停车、老年助餐、林下经济发展等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推动解决了路灯不亮、窨井盖破损、加装防护栏、增强通信信号等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法治宣传、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一件件小实事最终汇聚成可观的大民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可是真大,进村的路比以前更宽了,村里环境更好了,村里的网络信号也更强了,村里还开起了一家民宿。”在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村民崔道君高兴地说。
  如今在池州农村和城市社区,“群众有呼声、代表有回声”逐渐成为民生呼应新局面。池州市人大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石更加坚实,“中国之治”的风景也更加动人。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