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赵皖平:把真情洒在广阔天地间

来源: “江淮法治”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五月的大地草木繁茂欣欣向荣,一切都在积蓄向上的力量,酝酿丰硕的果实。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此时也频繁奔走于广阔天地,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不断书写着精彩的履职故事。
  他,是用双脚丈量民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在实验室内攻坚克难;他,是始终牵挂脱贫攻坚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的议案、建议提及最多的就是有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他,是紧紧关注农业未来发展的前瞻者,呼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塑造光明的农业前景;他还连续4年全程参与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评选工作,担任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希望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带到人民大会堂,做一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人大代表。”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赵皖平(右)在分组审议中发言。
  脚沾泥土的“战贫”之旅
  广袤的农村天地,湖泊如镜河流似练,山川峥嵘草木繁茂,蕴藏无限生机和希望。
  自从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赵皖平始终心系乡村产业发展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难题。“脱贫攻坚是我心中最牵挂的大事。”这是赵皖平时时记在心头的一句话。他每年都要抽出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和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听民意、汇民智,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撰写议案建议,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建言献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成在‘造血式’扶贫。”赵皖平提出,精准扶贫要扶到点子上、扶到每一户、每一人,要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对症下药。要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等一系列“造血式”扶贫手段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方式,齐头并举。
  山林叠嶂的秀丽皖南地形复杂,却充满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多重机遇。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赵皖平用双脚丈量民情,多年来坚持到一线实地了解情况。
  黄山黑鸡就是赵皖平科研团队2009年在黄山深山里发掘出的珍稀优质家禽资源,当时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须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通过8年的努力,赵皖平带领团队创建了黄山黑鸡保护区、保种场、保种户三级保护体系,开展了一系列黄山黑鸡配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如今,黄山黑鸡系列产品已被成功推广到全国多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皖平说:“良种是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要积极谋划开发和利用,惠及广大农民。”
  黄山黑鸡的成功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为安徽家禽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方优质种源,也在产业扶贫中成效显著。黄山黑鸡种群数量从10年前的不足2000只,发展到现存栏种鸡40万只。而且,通过政府发放黄山黑鸡“扶贫鸡”,带动了许多贫困户通过养殖黄山黑鸡脱贫致富。
  “对脱贫攻坚,不仅要看清楚、讲明白,建言说到点子上,还要在脱贫路上尽自己一份力,热心帮助脱贫群众。”赵皖平不仅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金寨县的小伙童维新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2010年,童维新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回乡创业,成立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养殖金寨山泉黑鸡,但苦于缺乏技术资金,一直步履维艰。2012年,赵皖平率队到金寨开展扶贫考察,了解到童维新的情况后,就把帮助童维新解决困难当成了“自己的事”。
  回到合肥市后,赵皖平又先后两次率省直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及省农委专家组专程到金寨县果子园乡,实地考察并专题研究解决合作社在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困难。经过赵皖平的奔走呼吁,童维新申请到了项目资金65万元,赵皖平还安排专家定期现场指导,有力推进了果子园乡山泉黑鸡标准化生产。
  赵皖平还多次深入山区考察,组织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等单位资助金寨县“思源•教育移民班”,将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从偏远山区带到县城上学,连续3年每年资助每名学生2000元。“传递老百姓的心声,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困难,才能做一名无愧于人民的人大代表。”赵皖平动情地说。
  在脱贫攻坚战中,赵皖平提交大量的关于如何脱贫攻坚的议案、建议,如《关于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精准扶贫质量的建议》《关于当前我国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关于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建议》《关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的建议》等。其中,不少内容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已经直接转化为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政策举措。取得这些履职成果,无不源于赵皖平对脱贫攻坚的深入调研和精耕细作。
  2017年以来,连续4年全程参与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评选工作,并担任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皖平见证着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他们用感人至深的奋斗事迹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他说:“要记住这段伟大历史,记住中华儿女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乡村振兴里的澎湃“新”声
  惠风千里,万物生长。广袤田野上,处处是红红火火的农忙景象。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赵皖平有着很多的期待。“乡村振兴的难度、深度、广度不亚于脱贫攻坚战,又是一场硬仗。”为此,在近两年的全国人代会期间,赵皖平都带来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议,围绕产业发展、乡村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
  赵皖平提出的这些沾着“泥土、露珠”的鲜活建议,不少被吸收采纳,推动了政策完善。这些年,乡村的变化也让他感到欣喜:农村厕改、道路硬化、卫生整治、智能化的农耕方式,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在赵皖平看来,只有多去一线实地调研,才能把问题搞清楚、讲明白,不说外行话,让监督落在关键处,真正为民发声。
  在农业领域,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赵皖平带来了《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当前我国农业领域正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眼下,安徽正在积极整合资源,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把粮食产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在赵皖平看来,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赵皖平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
  当下,放眼江淮大地,借助新质生产力,我省传统农业正焕发新生机,一个崭新的农业新图景呼之欲出——
  在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玉米重大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这是与安徽省农科院联合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截至目前,课题组取得的多项产品和技术,已分别在阜阳、宿州、芜湖等地进行了示范应用,推广面积达到了120多万亩;
  在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基因编辑室,抢抓基因编辑这一生物育种核心技术赛道,科研团队正利用现代化的育种手段,调整、增加水稻高产的基因组,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
  芜湖市运用最新的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2.6万亩集智能灌溉、耕地质量及病虫害监测等于一体的“数字农田”,让农作物长势等信息实时掌握,实现精准种植,还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
  以新技术、新型劳动工具为代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全省农业生产经营新气象,布局优化农业产业链,发展壮大农业新业态。
  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赵皖平在《关于培育高素质新农人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中表示,新农人培养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赵皖平建议,要抓好主体培育,精准识别培育对象。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走进砀山新城,“电商打开销售渠道,讲好砀山酥梨故事”“秋风浩荡酥梨香,电商助力新消费”等标语遍布大街小巷,让人很直观地联想到:这是一个与电商关联很深的地方。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电商奇迹。作为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砀山县积极搭建电商平台,依靠自己的水果产业优势在乡村振兴中打下了一片天地。
  由于电商的推动,砀山县各个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多起来了。郭鹏伟生于长于著名梨乡良梨镇,在大城市奋斗多年后,他毅然返乡,做起了电商,现在他的“梨农公社”和砀山特色乡土文创颇具规模和影响力。他感慨地说,对于赵皖平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建议十分赞同,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就像他现在经营的业务,就急需各类熟悉网络经营的人才。
  “我期待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很多昔日沉寂的乡村因年轻人的回归而充满生机活力与欢声笑语,这让赵皖平十分欣喜,并对乡村全面振兴有了进一步的信心和干劲。“各地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信息化意识,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他建议,为返乡年轻人联合家庭农场、合作社、创业园区等提供创业支持和补贴,鼓励涉农电商平台进行开放式教学,开发农产品电商培训课程,扶持新农人创业,快速扩大其规模和竞争力。
  江河日夜川流不息,大地朝暮吐故纳新。赵皖平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年年岁岁坚守着对乡村的爱和奋斗,一片真情岁岁年年倾洒在广阔天地间。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