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聚焦农民所思所盼所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法执法检查组在川渝检查侧记

来源: 法治日报  浏览字号:
  5月10日至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洛桑江村率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法执法检查组在四川省、重庆市开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认为,四川省和重庆市不断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洛桑江村强调,要深刻认识贯彻实施农业法的重要意义,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农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依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注重推进乡村普法宣传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法治是社会生活的红绿灯”……走在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立刻就会被浓浓的法治氛围所围绕。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金刚村在村中心设有普法角,村民能随时通过普法展板了解法律知识。
  农业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一部部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呈现在普法展板上,一旁还有咨询电话,方便村民随时就法律问题寻求帮助。
  5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法执法检查组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进行检查。
  金刚村的普法角只是重庆市大力推进普法工作的一个缩影。重庆市副市长张安疆介绍,重庆市将农业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纳入全市五年普法规划,不断壮大乡村普法队伍,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行动,已累计培养4.8万余名,平均每个村(社区)拥有4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同时,常态化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将农业法等纳入“法润千里 治汇广大”季度专题普法活动,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和村(社区)群众学法活动。
  普法宣传同样是四川省贯彻实施农业法的重中之重。
  5月12日,当记者随执法检查组一行走进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诸葛村时,注意到村口处醒目的农业法宣传栏,逐章对法律重点规制内容进行解读。村里的阅览室摆放着多种法律书籍,供村民随时翻阅学习。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常年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参与法律“七进”、送法下乡、“法治宣传日”、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以政府及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为重点,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印发资料、设立展板、专题讲座、“村村响”、入户访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
  “要抓好普法宣传,打牢贯彻落实农业法的思想基础。”祝春秀表示,将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建好用好基层联系点和涉农代表专业小组,发挥好涉农领域代表的桥梁作用和专业优势,把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位。
  地方配套体系不断完善
  2023年,四川省在粮食产量方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全省粮食产量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
  在全面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开局起步之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打出“压责任、建良田”等组合拳,全方位夯实产粮根基。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法治护航。为全面实施农业法,着力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四川根据省情农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地方性法规。
  针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农业法第五章规定,制定了《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并紧盯土地和种子“两大要害”领域,修改《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条例》,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保障。
  除保障粮食安全外,四川省还聚焦依法治农,从多个层面不断完善地方配套制度建设。为强化农业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2021年制定的《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中,设立“扶持措施”一章,专章规定财政投入、土地出让收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金融服务等内容。在2019年制定的《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对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根据农业法第八章规定,针对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河湖保护等方面,修订《四川省农药管理条例》《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制定《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了《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宜宾市农村生活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
  重庆市不断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农业技术推广、防汛抗旱、渔业等领域涉农地方性法规21部;市政府制定地方粮食储备、进城农民工权益保护、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等领域涉农政府规章12部;市委、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储备粮食质量安全,天然林保护修复等方面涉农规范性文件170个。
  重庆市还提出修改农业法,进一步细化实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措施,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顺应人口流动、饮食结构等变化和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在国家层面建立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定期评估调整机制,统筹优化区域、产业和农业生产力布局。
  科技赋能助力农业发展
  当传统稻香与新型数字化跨界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走在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数字稻香小镇的田间地头,“科技感”氛围被立刻拉满。“今日气温30.3℃,土壤墒情82.5%,土壤温度24℃,生长适宜度72.3%”,一面高标准农田示范精细化数字气象标牌上不仅清晰标注着天气和土壤情况,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给出了“适时施用蘖肥,促进水稻分蘖”等农事建议。
  永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赵维领介绍,2022年,重庆市以双星村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打造了永川区数字稻香小镇核心区。数字稻香小镇高标准农田数字气象服务站拥有气象监测、苗情监测、虫情测报等农情智能感知设备,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苗情、虫情等11类数据,并生成精细化高标准农田服务产品,同步推送到高标准农田数字气象标牌,通过电子显示屏、App、微信公众号等途径,为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报预警。
  过去种地靠经验,如今种地看数据。在丘陵山地智慧稻田综合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对稻田开展全天候智能监测以及耕种收全程精细化管护,AI诊断模型还能实时提示哪块地已经成熟,需及时进行收割。平台还能联动调度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植保机等农用机具,提升作业效率。
  “丘陵山地智慧稻田综合管理平台与精细化气象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支撑了农田管理科学精准,促进农事决策更‘聪明’,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赵维领说。
  在科技赋农方面,四川省以科技小院建设为重点,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
  “科技兴农,青年有为”,走进古朴雅致的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映入眼帘的八个大字预示着这里将成为青年学子建功乡村全面振兴的舞台之一。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组织模式,科技小院是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常驻为特色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科技支撑。
  眉山市2023年共建成水稻科技小院、蔬菜药材科技小院、农技推广科技小院、“同心圆”助农专家小院等4个科技小院。其中,永丰水稻科技小院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提出并实践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蔬菜药材科技小院示范推广蔬菜、药材新品种、新技术,推进眉山蔬药绿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农技推广科技小院示范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解决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心圆”助农专家小院全力服务保障“三农”工作,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基层社会治理、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洛桑江村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好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高效联动,加快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赵晨熙 文/图)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