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包头市:常态化用“家”,数量质效全落实
包头市人大常委会锚定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目标定位,从“建、管、用”三方面发力,推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之家成为代表倾听群众意见、集纳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渠道,国家机关联系代表和人民群众的主要阵地,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平台,服务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标准化建“家”,区域产业全覆盖。根据行政区划、人口状况、产业聚集、代表分布,按照有利于代表开展履职活动、便于服务保障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269个代表之家的基础上,近两年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要求,推动代表之家向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大厅、重大产业链条等领域延伸,实现代表之家的全覆盖,在发挥联系人民群众“连心桥”作用的基础上,体现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同时,在代表之家周边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单元,配备文体设施,配套满足服务群众微心愿场所,提供代表发挥个人特长的条件,创造代表和群众互动的氛围,不断提升代表之家吸引群众功能,方便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便于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
规范化管“家”,服务保障全方位。一是明确第一责任人。为每一个代表之家配备了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苏木乡镇人大主席、人大街道工委主任是属地代表之家建设、管理、使用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包联制度。旗县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苏木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和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代表之家,旗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是市县两级国家机关走进代表之家研究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召集人。三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旗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一次苏木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人大街道工委关于代表之家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四是丰富活动载体。不断健全和完善代表之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服务保障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和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制度机制,特别是健全和完善了代表进家接待群众、向选民述职、征集议案建议和民生实事项目、开展调研视察走访座谈和学堂讲堂微课堂等活动,以及国家机关进家联系代表和人民群众、了解答复代表议案建议和反馈群众关切等制度机制。从制度机制上引导代表找准履职小切口,把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本职工作与履行代表职务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优化倾听群众意见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能联系得上代表、能反映得上问题。
常态化用“家”,数量质效全落实。一是明确进家次数要求。要求县乡两级代表进家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市级以上代表每年进家活动不少于2次。二是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中的各级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主动积极地进家进站,相关情况每年年底以适当方式通报。三是强调进家成果。按照每名代表每年大会期间不少于1条、闭会期间不少于2条的任务要求,组织发动驻家代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汇集民声,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梳理归纳成为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四是充分发挥家站的平台作用。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开展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选举任免等工作融入代表之家功能作用发挥中,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提出重要监督意见、作出重大事项决定、征集民生实事项目或补选常委会委员时,依托代表之家广泛听取代表和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法检两院提请任命法官、检察官延伸至本级网上代表之家进行公示。各级国家机关在决策启动、决策研究制定、决策草案公示、决策确定、决策评估中通过代表之家“开门问策”,吸收代表参与,听取群众意见。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