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沙地里长出了苦豆子!”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岭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荒滩变成绿色生态屏障,历经了三代林场人的接续奋斗。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

  9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宣传活动采访团探访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图为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摄影/王岭

  走进林场只见绿树成荫,鸟鸣婉转,各植物和谐共生,宛若天然氧吧。“这个是紫穗槐,花朵为紫色穗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抗旱也耐涝。因其叶片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被人们称为‘肥料之王’。”“杨柴也是典型的抗沙树种,人称‘治沙将军’。它适合在流动和半流动的沙地上生长,根系非常发达,可以长达10米以上。”国营新华林场副场长葛文斌对这些植物如数家珍。

  很难想到,几十年前,在林场建厂初期,脚下基本都是沙地、荒地、盐碱地。林场的沙地原为黄河故道堆积的流动、半流动沙丘,散布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华镇等多个乡镇,属干旱少雨的生态脆弱区。当地人常说:“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

  造林一片,福泽一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新华林场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治沙。林场人扛着铁锹,提着水桶,日复一日地种树。60年的坚守,三代林场人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荒漠变林海,碱滩变良田”,有效减少了流沙对农田、村庄的危害,实现绿进沙退,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叫做苦豆子,它不仅耐干旱耐盐碱,也是土壤优劣的一个标志。”葛文斌指着前面围栏中的植物说到,“过去农民种地都会去找有苦豆子的地方。苦豆子生长的地方,说明沙地正在土壤化,今后可以在这里种庄稼了。”他自豪地说,“你们看,现在林场到处都是苦豆子。证明通过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真正得到改善。”

  如今,林场不仅沙地土壤化成效显著,还起到了防风固沙、改善水源的作用。同时,保护了周边农田,减少了冰雹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使林场周边形成了小气候。

  临河区人大代表、林草分局副局长王瑛介绍,目前,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50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目前的65%,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她表示,“我们还要遵照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融入造林工作,造林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升。巴彦淖尔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张学军介绍,现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用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方式,营造防风、固沙、锁边林带林网,阻固结合,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完善的防护林体系,并结合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项目,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

  “习近平总书记6月份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之后,我们就去了那里取经,借鉴他们好的方法,更好发展我们林场。”王瑛表示,未来要不断总结防沙治沙经验,持续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将新华林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林场。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