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南京:聚焦群众关心关切 助力完善基层治理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3年第17期  浏览字号:

  “今年房子终于要改造出新了,压在心上的石头总算落地了。感谢人大代表的辛苦付出,感谢街道为群众办实事。”2023年5月,在确定自己所住的旧房要改造出新,家住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的许师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渗水严重,虽然进行过修修补补,但问题一直都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华侨路街道人大工委在广州路社区召开的人大代表民声议事会上,居民将这个“老大难”问题反映给了人大代表。会后姚萍等区人大代表立即进行实地调研走访,随后向鼓楼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广州路85号居民楼急需实施改造的建议。经过多方协调和不懈努力,最终广州路85号楼作为鼓楼区2023年小区出新项目被纳入政府统一改造计划,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心病和烦恼。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推动共建共享结合起来,力推在人大各项工作中将倾听民意的触角充分向基层延伸,积极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街道议政代表会、社会建设观察点、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式,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南京市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 法规充分回应百姓需求

  5月12日,在秦淮区红花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的《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修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律师等面对面交流,积极提出条例修改相关建议。

  这是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吸纳民意的一个缩影。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整优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布局,在街镇村居、行业协会、基层法庭及有关企业设立80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并创建7个示范点,发挥好其反映民情、汇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把来自基层的民意诉求真正“装”进每部地方性法规中。

  据了解,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18家。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扩面增选为88家。经过多轮调整优化,截至目前共有80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具体构成包括:一是各区人大常委会推荐的街道(镇)、社区(村)67家;二是有关行业协会6家;三是基层法庭3家;四是有代表性的企业4家。自2021年起,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基层立法联系点示范点评选活动,遴选出履职有特色有成效的单位,目前共建成7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联系点提质增效。

  如今,南京市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展现诸多亮点。比如,秦淮区红花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征求做到三个“度”:听取意见有广度、体现民意有温度、发挥作用有力度。利用这一平台,协助市人大深入征集残疾人保障条例意见建议,切实把条例立在民心上。建邺区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每年在区人大组织下开展法治宣传,包括开展地方性法规知识竞赛和法治演讲,以市人大制定的重点法规作为竞赛内容和演讲主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扩大法规的知晓度。浦口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区位优势,协助市人大法制委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直接听取涉及长江桥隧的基层单位的意见建议,促进民主立法、开门立法。栖霞区和园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认真参与电梯条例立法调研,积极发挥作用,将征求意见草案以海报形式在小区和科学园园区宣传栏张贴,对接小区物业和热心居民提出意见,有效扩大宣传效果。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在谋划优化基层立法联系点结构和布局,将通过精简数量、完善结构,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从参与立法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进一步深化,有效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深度和广度,并在提高立法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注重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基层立法联系点、体验式立法、立法听证等已成为立法工作的鲜明特色。

  健全完善“两个联系”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健全完善“两个联系”机制,持续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双向互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出台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实施办法、代表闭会期间履职若干规定等制度,明确每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5名市人大代表、每名市人大代表固定联系2名区人大代表和3名基层群众,通过制度的约束推动“两个联系”常态化、规范化。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定期邀请市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开展常委会主任接待代表活动,通过走访座谈、邀请代表共同参加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等形式,深入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优化代表履职平台,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全覆盖建立“代表联系点”,南京市形成了以13个“代表联系点”为枢纽、101个街镇“人大代表之家”为骨干、1200多个社区(村)“代表工作站”和近20个专业代表工作站为触角的代表联系群众综合网络,并在“我的南京”App上开发“直通人大—找代表”模块,增强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质效。

  7月13日,南京市鼓楼区教育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式启动。联络站汇集四级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上下联动履职,共同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据了解,邀请进入联络站的各级代表共52名,包括全国人大代表2名、省人大代表5名、市人大代表7名、区人大代表38名,其中包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和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韩峰等教育方面的专家。联络站围绕打造履职新阵地、推动工作常态化、服务群众“零距离”三方面开展工作。

  如今,进“点”入“家”到“站”上“网”,已经成为南京市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人大代表履职更加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同时,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提升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完善代表履职评价激励机制,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在代表履职之中。

  在市委领导下,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各区在街道全面建立以人大代表为骨干、各界代表人士为成员的居民议事组织,探索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目前,南京市95个街道已全部成立街道议政代表会,产生议政代表4527名,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设立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 持续跟踪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2022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社区(村)观察点工作运行办法(试行)》,要求在南京市每个区均设立1-2个社区(村)观察点,持续跟踪掌握最基层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和民生法规执行实效,搭建起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平台。每个点均配备观察员队伍,一般由市、区人大社会委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市人大社会建设咨询专家等组成。观察员通过实地考察、跟班体验、专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村)工作,熟悉相关事务、听取意见建议。

  设立“社建观察点”,是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务实举措之一。把社会建设观察点设于社区(村),这在江苏省人大系统尚属首次。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努力将观察点建设成为“根植基层的民意表达平台、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一线阵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窗口”。

  首批设立的19个“社建观察点”,涵盖南京各类型社区(村),包括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江北新区长芦街道新犁社区等。人大代表通过面对面交流、持续性跟踪,重点观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群团组织、安全生产等五类民生事务,让“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直通人大。

  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等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如何,民生法规实施效果怎样,都与社区(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颁布后,在老小区每个楼栋执行情况可能都不一样。“类似于加装电梯这样的惠民好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如何,有没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都需要人大在监督推进过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南京市江宁区人大社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率先进行尝试,连续两届着重在社区(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委员的代表中遴选社会委委员,促进社区力量深度参与议题选择、调查研究等,“我们社会委对口联系的代表中,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委员占比达50%。”

  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实践性极强,单纯依靠听取报告、集中视察等方式,难以深入掌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通过“社建观察点”的持续观察可有效避免“蜻蜓点水”。南京市人大社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社区(村)推动设立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通过对基层社会较长时期的持续跟踪观察,并及时记录和分析,掌握真实情况,从而增强人大社会委履职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首批设立的19个观察点既有地处城市中心商业圈的繁华社区,也有拆迁安置新居的新型社区;既有城市出新改造的老旧社区,也有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南京市人大社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类型的观察点,为全面考察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样本,也为出台和检验社会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供现实基础。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市区两级全面建立“群众提、代表决、政府办、人大评”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把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权、决定权、监督权交给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让群众反映集中、各方需求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得到有效解决。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