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央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6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财政部部长刘昆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共有44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署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开展审计,查出一批突出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出席人员充分肯定中央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积极评价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审查结果报告。出席人员强调,要进一步规范预算决算编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加大对重大项目实施和重点民生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深入推进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等问题。要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对查出的问题一条一条严肃整改,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对违法违规行为要追责问责,既治已病又防未病,既治当下又管长远。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预算决算编报和绩效管理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预算决算编报是做好经济财政工作的重要基础,应按照预算法关于四本预算的功能定位编报预算,加强预算间的协调性和整体的科学性,从严控制各类预算间的调入调出。有的出席人员指出,报告显示非税收入与预算相比偏离度较大,反映出预算编报精准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建议在预算编制时做好前期调研,汇总分析各类要素,在提高预算科学性和精准度上下功夫。有的出席人员提出,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更应注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议进一步拓展绩效评价覆盖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安排预算、改进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有的出席人员认为,有些项目在绩效评估中得分较低,应深入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化调整预算资金安排,避免机械压减预算。
二、加强重点领域财政支出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这次乌克兰危机再次证明核心技术对确保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建议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国家实验室科技研发领军作用,统筹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双一流”高校在科技攻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两年因疫情防控需要使“双一流”高校经费一定程度被压减,建议适时将“双一流”高校财政经费保障恢复到2019年水平。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偏低制约文化事业发展,不少文化领域项目10多年未增加预算,建议适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基层文化站、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平稳运行。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应继续强化养老、医疗、社保、扶贫等民生政策,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当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16至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超20%,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强化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研究出台更高标准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并对吸纳更多就业的民营企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三、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全流程科学监管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建议在事前充分论证评估、事中全过程监督提醒、事后强化问效问责等各环节持续发力。有的出席人员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建议政策出台前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做好政策衔接协同,形成“1+1>2”的效果。有的出席人员提出,近些年的减税降费工作对稳投资、稳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对减税降费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作出系统评估。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研究建立税式支出制度,规范税收优惠行为。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但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前5个月除国内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收入同比大多呈下降态势。建议加强对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做好政策储备。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快消费税改革步伐,优化消费税征收范围,调整税率,解决高档消费品和低档消费品的税负倒挂问题,将征税环节由生产(进口)后移至消费环节,研究将消费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四、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但潜在风险依然不少。建议:(1)结合对经济发展趋势和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的跟踪研判,科学确定我国中长期地方政府债务规模;(2)稳步推进隐性债务与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增量,逐步化解隐性债务的存量;(3)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行为,依法依纪依规给予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4)推动建立地方政府向人大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工作机制。有的出席人员认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考虑,划好底线、做好预案,该统筹时统筹,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风险监测,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监管工作协同,形成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监管的工作格局。有的出席人员认为,有关部门应把设区的市的财政状况作为调研重点,摸清财政收入和负债水平,加强对设区的市的债务管理和指导。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审计部门应围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展专项审计,摸清底数,分清种类,为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撑。
有的出席人员提出,不少地方在开展清理编外人员工作。建议清理中坚持实事求是,对有扶贫性质的公益岗不宜搞“一刀切”裁掉,应留出政策缓冲期,避免出现集中返贫。
五、扎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
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着力做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建议:(1)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增强支持审计、接受监督、抓好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边审边改、审改同步、以审促改;(2)敢于动真碰硬,及时追责问责,把责任追究、通报震慑和警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对涉及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的,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3)把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4)健全整改工作机制,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程序,推动审计监督同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执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及时对整改效果进行再评估和“回头看”。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压实各方审计整改责任,构建权责清晰的审计整改工作运行机制。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强审计整改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审计整改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全面提升审计整改的监督效能。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审计工作报告反映,一些地区为了完成教育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存在虚报投入的情况,对此类现象应高度警惕,建议适时启动教育领域专项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