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民情民意新通道 开启法治建设新征程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一周年之际,2021年9月16日,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正式启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此召开全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交流会,标志着广东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踏入全新阵地,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工作迎来新的契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全国人大外事委法案室有关负责同志,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和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江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和江海区委、区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高标准建成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
9月16日,在江海区法治广场,随着写有“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大字的大门缓缓开启,标志着江门市江海区法治广场正式启用,它将被打造成集立法联系、普法宣传、人大代表履职于一体的综合法治学习场所。工程总投资3000多万元,历时4个月建设。其中,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面积1200平方米,有多功能培训室、多功能大厅、会议室、办公室等,寓意见收集、法治宣传、教学培训、会议座谈、代表活动等于一体。法治广场占地约5500平方米,以宪法书为中心,采用叙事的空间结构,将法治书章、法治长廊、宪法历程景墙、民法典景墙、法治印章等灵活串联起来,主要用于法治宣传、宪法宣誓、大型展览、户外活动等。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的建成,对江海区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营造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浓厚氛围,以及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江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致辞中表示,将努力把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点、民主立法的运行点、法律法规的普及点,打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响亮品牌,努力使之成为地方立法工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江门贡献。江海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指出将以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建成启用为新起点,把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加强支持保障,大胆创新探索,不断夯实完善制度机制,有效搭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网络,高质量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将联系点建设成畅通社情民意表达和反映的渠道、宣传普及法律的阵地、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重要载体、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结合点,使之成为把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贯彻到地方立法工作的生动实践。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暨法治广场启用仪式,标志着江海法治建设开启了新征程。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将以此为新起点,按照建设“四个点”、打造“四个典范”,实现“三度两化”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机制,夯实基础,提升素质,打造特色,着力把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成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和重要窗口。
聚力建设“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经验”获点赞
9月16日,全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交流会在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举行,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法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广东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整体水平。
在交流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指出,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具有鲜明的广东特色、侨乡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设立一年多来,对28部法律草案提出了310条建议,很多好的意见建议都被吸收采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扎实细致的工作,对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江门市给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表示衷心感谢;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原汁原味反映基层一线实际情况,讲好中国的人大故事、立法故事,提高地方立法实效性,使立法工作更好地凝聚人民智慧、回应人民期待,共同推动新时代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动力和制度保障;希望江门市发挥侨乡优势,把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成为向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和法治建设成就的亮丽名片,从而吸引他们回乡创业、投资生活,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对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立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要认真学习、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法工作特别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论述,转变立法观念,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到实处。要丰富立法体例,坚持形式服务内容,什么体例有效就用什么体例;注重立法实效,把有效管用作为条款的硬标准,今后的立法要“去水留干,减软增硬,压虚扩实”;创造地方特色,多加入“广东元素”,形成本地立法工作的亮点;广泛听取民意,把深入社会各界调研听意见贯穿立法全过程各方面,使法规接地气能落地。要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基层立法联系点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平台载体,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东样板”。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正式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后,发挥侨乡特色,不断完善机制、拓展途径、创新方式,工作成效显著;要进一步加强对联系点的指导沟通和服务保障,协同推进联系点建设各项工作,要在总结经验,认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途径和举措,推进广东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再上新台阶。
交流会上,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经验和成效获得与会同仁的好评,称赞声不断。“能在一年多时间里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这么多意见建议,太难得了。”揭阳市榕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同志感慨道,能把群众声音转化为高质量建议,传递到国家立法的最高平台,不仅需要群众积极参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好背后的工作。“江海区的立法联系工作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茂名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的建设,除了能进一步为全国人大立法提供支撑外,还为开展法治宣传、代表活动等提供了阵地,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茂名学习的榜样”。“江门和我们潮州都是著名侨乡,在立法上有许多值得交流探讨的地方。”潮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这次来江门收获良多,要好好总结,把经验带回去。
架起“江海桥”,开好“直通车”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人民群众。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立法联系点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优势,主动敞开大门鼓励群众参与,把了解民意、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作为立法联系点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共完成30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征集,上报359条意见建议,25条被采纳。下一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将全面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抓好主责主业,不断做深做细做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各项工作。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强化做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使命和责任。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完善机制,夯实基础,提升素质,打造特色,着力把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成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载体和重要窗口。
——以塑造特色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江门市是全国著名侨乡,要充分发挥侨乡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加强与统战部门、侨务部门工作联动,发挥江门市侨商总会、人大代表侨务专业小组、政协港澳委员和侨眷委员及香港澳门江门同乡会的作用,借助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侨梦苑”平台,加大涉侨、涉港澳台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立法意见征集,全力推动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为海内外华侨搭建参与国家立法的桥梁。
——以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为载体,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江海区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和法治广场投入使用后,将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规范运营,使之成为展示宪法精神、尊崇法治的场所,成为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基地。一是立法意见征集的阵地。开展法律法规草案意见的征听、收集、论证和专项立法调研活动。二是法治宣传的阵地。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宪法宣誓、法治宣讲培训等活动,参与并推动全区社会治理工作。三是法治成果展示的阵地。以展板、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江海区、江门市乃至广东省法治建设成就,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四是代表活动的阵地。立法联系点活动中心建有代表联络中心站,可以组织开展代表述职,听取选民意见,收集群众建议,举办代表培训等。
——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基础。进一步深化与中山大学、深圳大学、五邑大学等市内外高校的合作,不断充实立法专家智囊团。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立法意见征集模式,壮大义务收集员、义务收集企业队伍。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立法联络员、信息收集员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