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23年03月31日 11:21

一、合肥市相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徽及合肥建设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2016年4月视察合肥市指出,合肥是个养人的地方,是创新的天地。2020年8月,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考察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巢湖风光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历史上,合肥数为州郡治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也是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历来是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臣包拯、“传奇将军”李克农、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历代名人辈出,人文底蕴深厚。1952年,正式成为新中国安徽省省会。

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合肥居皖之中,承东启西,左右逢源,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巢湖5县市,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新站高新区、安巢经开区4个开发区,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3.4万。

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经济总量连续跨越8个千亿台阶,由2012年的416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2013.1亿元。2022年,GDP增速3.5%,并列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0.4%,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本外币贷款余额2.4万亿元、增长16.1%,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3位。进出口总额突破3600亿元、增长8.6%,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9.1%,创近6年新高,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6.1%,快于全国1.1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1.4个百分点。

民主法治持续推进。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在2021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激励中获国务院办公厅5项激励表扬,并列全国省会城市第3。2022年荣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法治建设诸多单项工作获得国家级荣誉,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中连续13年位居安徽省第一。在全国首创的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得以全面覆盖。

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共制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等53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合肥市环城公园管理办法》《合肥市市直机关公务员转任办法》《合肥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等法规探索实践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巢湖治理等方面的指示要求,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修改《合肥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2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2022年,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地方立法工作中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定》,不断健全立法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同时,正积极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围绕打造“学在合肥”品牌,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全市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分别达53.6%和89.5%。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组建5个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合肥一中东校区和淝河校区、合肥八中运河新城校区、合肥六中新桥校区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年建成中小学项目40个、新增学位8.6万个。改进一、六、八中学联招政策,82%以上学生按志愿就近入学。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建设,组建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

安徽创新馆

科技创新基础雄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第二个获建,国家实验室首个挂牌,深空探测实验室组建运行,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0余个,2023年有望实现7个大科学装置同步建设。拥有中国科大等高校60所,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7个,在肥服务院士138位。每十万人口中大学生2.7万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1万,2022年新招引大学生突破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3.5%左右,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分别高达40%、50%,成功获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大硅谷”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肥成立。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合肥诞生。2项成果入选“两院”评选的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合肥跃居2022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较上年提升18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较上年前进4位。

合肥市政务办公楼

文化服务便民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中心图书馆即将竣工,市美术馆、市科技馆新馆等加快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8%。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3个、科技馆1个、博物馆41个、电影院107家,形成市有“三馆一院”、县有“两馆一场”、乡镇(街道)有一站、村有一屋(室)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5%。

医疗体系日趋完善。现有各类医院总数232家,其中包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16家。分级诊疗制度更加成熟,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模式加快形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市二院老年护理院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市空港医院、市三院新区、市中医院等加快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及产业园交付运营,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进入临床试验。2021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人、注册护士4.1人、床位7.24张。围绕“就好医”,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加强“名医”建设,全市现拥有正高级专家188名、江淮名医16名,建成市名医工作室60个;打造“名科”品牌,现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专科7项、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6项;推进“名院”项目,积极推动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深度合作,努力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看良医、治好病。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加快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名片,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全面建成100平方公里环湖十大湿地,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十八联圩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正式开建,“山水工程”绩效考评全国第1。巢湖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连续两年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群众持续看到变化、闻到变化。PM2.5浓度实现“九连降”,空气质量优良率86.3%,居长三角8个万亿城市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2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正在加快建设12.7平方公里的骆岗公园,今年将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园博会。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立法调研

二、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情况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诞生于1980年1月合肥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88年设立法工委,1986年被赋予地方立法权,目前,共设立9个专门委员会、10个工作委员会。

合肥基层立法联系点

2021年7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获批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为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成立了合肥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法工委负责日常工作。

通讯地址:安徽合肥市蜀山区东流路100号市政务中心一区A座

编 辑: 冯 涛
责 编: 于 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