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春水聚散处 烟火氤氲川蜀香
——全国人大华侨委调研组四川调研侧记
“天府之国”,古蜀胜地,金城千里。素有“扬一益二”美誉的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交汇点,是唯一一个长江、黄河同时流经的省份。2023年2月13日,副主任委员黄龙云率全国人大华侨委调研组赴川,就新时代侨务法治建设,特别是侨务工作落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五天来,调研组马不停蹄,进企业开座谈、入车间听汇报,到田间访民情,勤思慎辨、细察穷究,述真知灼见、献发展良策,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全国人大华侨委同志慎终如始、勤奋敬业的风貌。
回望是凝重的纪念,记载是无声的讴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孕育、形成、发展、成熟,历经了百年辉煌。四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毫不动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谱写了一首首时代华章。
倘佯历史珍贵瞬间,品味民主践行真谛。四川省人大历史陈列馆是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伟大历程的记录和再现。调研组一下车就奔赴陈列馆参观。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序章和机构变迁、立法工作、监督工作、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代表工作、自身建设、对外交往等7个板块。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如历届人代会上的证件、选票、鱼篓流动票箱、“五四宪法”单行本等都引起大家共鸣,纷纷驻足凝视,倾听讲解员解说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一代又一代人大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感受老一辈人大代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使命和信仰,感受新时代人大的历史性成就……
2月13日,调研组参观四川省人大历史陈列馆
“从历史的回眸中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真谛,从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中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精髓”,王麒代表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四川团唯一的全国人大归侨代表,参观四川人大历史陈列馆,是回望历史守护初心。我再次连任,真诚感谢四川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将依法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无愧于人大代表这一光荣称号,无愧于新的伟大时代。”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侨资侨智聚天府,治蜀兴川展新颜
巴蜀大地雄踞祖国大西南,是我国西部物资集散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地处内陆,但四川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是侨务工作大省、侨务资源引进大省。省内侨务工作对象在360万人左右,在川各类侨资企业超8000家,占外商投资比例超60%,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贡献了“侨”的智慧、“侨”的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四川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扣四川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引进华侨华人来川创业兴业。以国家相关计划为牵引,统筹实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四川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重点支持海外高端人才和高层次团队来川发展,引进留学回国人员来川工作,扶持紧缺专业博士到四川创新创业。借助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专业人士等桥梁纽带作用,促成省政府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5所国(境)外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人才交流与科技创新合作。依托海外商协会、留学生校友组织引进高层次归侨人才。举办“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突出高层次人才和高新科技项目引进,仅2022年举办的第20届“海科会”,就促成来自47个国家的1000余名海外人才来川发展。
营商之道,首在环境。四川逐步优化涉侨行政事务,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及优化营商环境有关要求,联合公安部门优化调整全省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流程,召开全省涉侨行政事务“一网通办”专题会议,畅通为侨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打造全国首个港澳台侨人士“一站式”专属网络便民服务平台,为港澳台侨人士在川项目投资、子女教育、医保社保、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贴心服务。2016年成都挂牌成立的“侨梦苑”,营造‘类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出台一系列激励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蓉创新创业的政策。近三年来,累计给予人才扶持资金近12亿元,引进光谷创业咖啡等25家国内外知名孵化器,吸引包括340余家侨商在内的1000余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入驻。
引侨之道,贵在精神依归。国星宇航是一家AI卫星互联网科技公司,于2018年在成都创办,截至目前,公司已顺利完成11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全球首颗AI卫星。该公司的核心团队大多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在祖国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回国创业。“‘和祖国在一起’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让更多五星红旗在星空飘扬’是公司的努力方向,成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说。由清华大学5名博士后创办的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动汽车多档位电驱动系统和光—储—充智能微电网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生产办公用电和电动汽车充电的完全自给自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0吨,积极践行了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我们5人中的3人有海外求学经历,最后选择归国发展,一方面与国内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想报效祖国。”
2023年2月15日调研组调研丰川动力科技公司
“这次来四川调研,我们看到了对侨的大量利好政策,极大增强了我对后疫情时代国家快速融入国际舞台、恢复经济实力的信心。建议进一步加大立法引领,加强对侨企、侨资的保护,充分发挥侨胞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陈云英说。
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彰显真民主伟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把‘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新时代人大侨务工作推动侨界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调研组组长黄龙云说,“这也是本次调研的核心内容和工作重点”。
加强侨务法治建设,保障侨界权益。近年来,四川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遵循“两个服务”和“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基础上,从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优化创新载体等方面着力,推动全省侨务工作落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取得新成效。先后颁布《四川省归侨侨眷企业事业权益保护条例》《四川省华侨捐赠条例》等涉侨地方性法规。2021年1月,《四川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该《条例》顺应新时代侨情变化和需要并结合四川实际,在华侨专业人士待遇、华侨近亲属养老照顾、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机制体制等方面创新,内容涵盖华侨在川生活、工作、发展各方面,全面维护华侨在川各项合法权益。四川省各级人大积极组织开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调研,邀请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参与,查找侨务工作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建议。2023年,四川省侨联系统整理提交人大、政协提(议)案300余件、社情民意和侨情专报200余件。“尽管是内陆省份,但涉侨法规很完善,四川各级人大还不断强化涉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这是四川人大侨务工作的亮点,也是地方人大侨务工作的亮点。”叶双瑜委员如是说,“回去后,一定要把四川人大侨务工作落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特色和成效写出来、传出去。”
保障归侨代表名额,发挥归侨代表作用。四川省严格落实中央换届选举文件关于“归侨代表的比例要按照法律规定予以保证”和选举法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相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归侨代表侨眷实际情况,十三届、十四届均推荐了1名全国人大归侨代表人选,并依法当选。目前,四川省各级侨界人大代表共96人。“切实加强代表工作,多次组织全省归侨代表、人大侨务工作干部进行培训,扎实开展外事侨务代表专业小组活动,高质量办理归侨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服务保障归侨代表‘进家’‘入站’”,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侨外委主任委员朱新华向调研组介绍说。
丰富形式载体,彰显制度功效。2013年首次邀请侨胞列席省政协会议,2021年首次邀请海外华侨列席省人大会议。目前邀请海外华侨列席省“两会”已成为制度安排,2023年邀请16名侨胞列席了省“两会”。“将海外侨领、侨商、归侨侨眷等侨界代表人士纳入省领导联谊交友范围,省委书记、省长带头与侨界人士交友并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激励他们献策助力治蜀兴川。”省侨办主任文甦自豪地说,“不仅在领导层面建立机制,我们还建立了包括18个职能部门及群团在内的省海外统战工作协作机制,相应出台《分工方案》和《运行规则》,纵横联动协力确保全省落实华侨、归侨侨眷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国人大归侨代表王麒从自身经历谈体会:“我2000年初从美国归国来到四川创业,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是四川侨务工作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更是受益者。希望更好发挥好在川侨胞交流平台,拓宽夯实侨胞民主参与的渠道。”
“四川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战略部署,吸引聚集了大量侨务资源,华侨、归侨、侨眷特别是人大归侨代表、政协侨联界委员,在参与推进四川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黄龙云听完介绍后说。
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国人大华侨委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安排专题学习研讨家教家风建设问题,受到常委会领导肯定。此次四川之行也把中国文化包括家风家教优良传统在侨胞中宣传弘扬作为调研新时代侨务工作内容之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是三苏家风的精髓。调研组走进“三苏祠”,看宋代眉州图景、三苏手迹塑像、珍贵文物碑刻,听三苏父子生平、三苏家风事迹,深刻感悟一门三父子“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言行如一、勇于担当”的良好家风家训。
跨越千年时光,承先贤精神洗礼。“即便路途坎坷,也要朗润豁达;即便宦海浮沉,也要仁义清廉。”代表吴玉莲震撼于三苏“初心不改”的坚毅,沉醉于三苏“文章千古”的才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华璀璨文明、中华民族精神要在身临其境中实现文化浸染,让人情感共鸣、感同身受,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感情基础。”全国人大归侨代表冯玉宝说。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三苏祠博物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被列入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如何把“三苏”祠这样的中华文化典范在海外侨胞中弘扬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把工作做出去,让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侨胞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需要有大格局。”全国人大归侨代表安然说,“除了关心关注华人华侨归国的创业问题和生活需求,还要重视对海外侨胞的文化引领以及‘跨国’服务,在这点上四川就做得很好。”“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加强对侨胞的思想政治引领、历史文化熏陶,有利于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华侨委副主任委员林铎深有感触地说。
2023年2月16日调研组在三苏祠苏轼当年栽种荔枝树的地方讨论弘扬三苏精神
慎终如始,永葆初心。尽管本次调研临近届末,但调研组一行依然保持高昂的战斗激情,五天行程紧凑,考察研讨总结一丝不苟。“这次调研主题非常鲜明突出。我们实地考察四川新时代侨务工作,感受到四川人民奋发拼搏的精神状态,看到了一个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四川。”华侨委副主任委员黄龙云在总结会上说。(文/苏东 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