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人大:把履职答卷写在乡村振兴热土上
通讯员 敖爱桃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的郭坊村,临江傍水,水产养殖资源禀赋优越,村民历来有养鱼苗、种蔬菜的传统,有“蔬菜销三省,鱼苗游天下”的美誉。然而,养殖模式老套、科技水平不高、鱼苗品种单一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该村当前鱼苗养殖产业做大做强重要因素。
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樟树市人大代表、张家山街道郭坊村党支部书记余湘如发挥“头雁作用”,多次赴发达地区学习水产养殖科学技术,摸索总结出以草鱼、鲫鱼、鳜鱼、鲢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的多样化养殖模式。同时,他还通过成立鱼苗养殖合作社、举办技能培训班等方式,将所学技术免费传授给村里的养殖户,带动500多户村民一起抱团闯市场、走上致富路,用实际行动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近年来,樟树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引导代表奋勇争先、积极作为,主动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将人大代表履职答卷写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江西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振兴产业,当好发家致富“领路人”
在樟树市、乡人大代表中,有不少种养大户、致富能人。如何引导代表们在发展产业、领富带富上履职尽责?樟树市紧盯特色富民产业,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跨行创建等组建模式,重点在中药材、水产、果蔬等产业领域和经营主体组建代表小组,将代表履职推向合作社、研究所、田间地头等产业链的最前端,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引领作用,让不同产业链上的人大代表“各显神通”。
几年前,吴城乡塘下村还是一个以种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为主的单一产业村,经济效益低,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疲于外出奔波。但该村富硒松软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枳壳。樟树市人大代表、江西梦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四平看到了塘下村产业发展的新契机,看中了枳壳背后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坚信枳壳种植一定能带动村民致富。
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枳壳种植基地,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实行“541”分红模式,即主动将原定农户占股40%提高至50%,企业占股降至40%,另外10%归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当被问及企业为何主动让利时,付四平动情地说:“我的本意就是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家乡,要让广大村民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
时间没有辜负付四平,也没有辜负这些辛勤劳作的村民。如今,塘下村第一批枳壳挂果。按照“5:4:1”的分红比例,农户每亩地每年至少可以分红1475元,与传统的种植花生对比,亩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同时,基地还为全乡200多名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
与塘下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类似,洲上乡湖塘密布,土质油沙,非常适合种植“樟头红”。洲上乡铜江村“樟头红”陈皮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药材珍品,与广东的新会陈皮齐名,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洲上乡人大代表杨晓忠以“樟头红”作为铜江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带头创办800亩“樟头红”种植基地。他也相信,小小“樟头红”,必将带动乡村跑出振兴“加速度”。
基地建设初期,在杨晓忠建议下,洲上乡人大组织乡人大代表中的“土专家”为农户提供培训指导,教农户科学种植,以提高“樟头红”产量。并在林下种植车前草、蔓荆子等适宜沙质土壤的中药材,合理发展林下经济。
今年,铜江村的“樟头红”鲜品产量达500吨,产值近300万元,直接使1108户农户实现增收。通过“树+地”入股基地的农户,获得可观的收益分红。
在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下,樟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樟树市19个乡镇(街道)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超过50万亩,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首位,产值6.78亿元,成为江西道地药材主产区。
整治环境,描绘农村宜居“新画卷”
走进昌傅镇兰溪村,天色薄蓝,四野空旷,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丝丝缕缕的兰花香。
村民周憨婆正前往家附近的凉亭,“现在大马路修起来,好走多了!”从原来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存在明显短板,到现在治理有效,面貌焕然一新,这令樟树市人大代表陈文群更加坚信,只有整治好乡村卫生环境,才能更好建设美丽乡村。
为了改善兰溪村环境,陈文群走村入户,广泛了解和征集村民诉求。结合村民的意见建议,他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凝聚乡贤力量,筹资3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环境绿化、墙面美化、路灯亮化、路面硬化。如今,“村中有景,人在景中”就是兰溪的真实写照。
美丽乡村建起来了,更要管起来。陈文群带领群众着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环境卫生整治氛围,通过村小组微信群“随手拍、马上改”,让全村每一位村民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既是“宣传员”又是“守护员”,做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
与兰溪不同的是,最令店下镇枫林村下枫村小组村民头痛的问题是污水处理问题。每至夏季,村庄后面的水渠常常散发出阵阵臭气。随着村庄人口的不断增加,臭味更加明显。不仅如此,村内污水直排,对农田、水源等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张金如代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多次到下枫村小组了解污水直排造成污染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和意见建议,提出关于修建下枫村污水处理站的建议。镇人大高度重视,及时将建议转交镇政府办理。2022年7月,镇环卫所完成了下枫村污水处理站建设,通过雨污分流,将农户生活污水接入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设过程中,张金如带领村民小组长、党员、群众代表义务监工,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经过优化,现在的下枫村绿荫白道,气清沁人。每到傍晚时分,村民三五结群,于林间散步,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不时传来阵阵朗朗笑声,一幅“绿树村边合”的乡村宜居图跃然眼前。
近年来,樟树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部署,引导人大代表聚焦农村环境问题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以来,全市优良天数比率由68.80%上升到96.20%,水库水质优良占比由15.10%上升为61.54%,环境状况得到明显好转。
情系民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樟树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健全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双联系”制度,最大限度地服务和保障民生。
樟树市人大代表、店下镇人大主席刘泽华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部分县乡公路多年未及时养护,部分路段坑洼不平,且有的临崖路段没有安装安全防护设施,不仅给群众出行造成了不便,也存在安全隐患。就此,他建议尽快对县乡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并加强安全防护。
收到建议,樟树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将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及安全防护工程项目列入全市2021年度重大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候选项目,项目在大会上获票决通过。
樟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截至2021年10月,全市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及安全防护工程共完成县道升级改造6.4公里、路网联通路2.1公里、县乡道路面改造5.1公里、乡道及建制村窄路面拓宽改造25.2公里、安全防护工程20.0公里,危桥改造1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代表票决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不是个例,刘公庙镇人大代表梅义光、余新华、付金如、刘永强等多次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刘公庙镇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梅义光等代表提出了改扩建集镇农贸市场的建议,推动该项目列入刘公庙镇2022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候选项目。该候选项目最终由镇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票决并通过。随后镇政府积极作为,将多方筹集的资金500余万元投入到集镇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目前,该工程项目正有条不紊推进建设中,预计2022年底投入使用。
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生动最具体最广泛的实践。樟树市连续两年开展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市乡两级人大共票决和实施民生实事项目156个,尽最大努力把群众最关切的事办成、办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履职尽责、贡献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樟树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接力干,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活力持续增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