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笔触擘画雄安新区“千年大计”
—— 解读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周誉东
导读:雄安新区、白洋淀里,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历史重担,蕴藏着党和国家千年的宏图大计,寄托着大国崛起的光荣梦想。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生态先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雄安新区实地考察,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4年过去,该项工作进展如何?让我们从国务院的相关报告中一探究竟。
燕赵大地,雄安新区;白洋淀里,星河鹭起。
2017年4月1日,新华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一记平地的春雷,也是一擂时代的战鼓。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雄安新区现在还是一张白纸。受到各方面利益牵绊比较少,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
毫无疑问,相比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的雄安新区,是一张缓缓铺开的素白画纸。绘事后素,以怎样的底色建设这座“千年之城”、擘画这一“千年大计”,是时代的使命。
擘画“千年大计”的笔触,是“蓝绿交织”的“绿”,也是“绿水青山”的“绿”。“蓝天、碧水、绿树,蓝绿交织,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赴雄安考察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成效如何?2021年8月1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作了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生态保护规划政策体系,出台多部生态保护重要规划
雄安新区和白洋淀因水而联,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利用保护事关该区域安全和长远发展。如果说雄安新区和白洋淀是一张巨幅画纸,那么以高标准构建其生态保护规划政策体系,就像是为“画纸”划定经纬,是擘画“千年大计”的必由之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谋划设立雄安新区的数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报告指出,有关地区和部门高度重视,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法治建设,推动雄安新区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据悉,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生态保护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与河北省等方面不断加强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后印发实施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及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要规划,明确了雄安新区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优美自然环境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
2019年1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明确以水面恢复、水质达标、生态修复为目标,到2035年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起步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同时提出白洋淀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淀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举措,实现城市与淀泊共融共生。
治污、修复、补水多管齐下,守护最美白洋淀
九河下梢,北地西湖。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报告指出,为了推动白洋淀“华北明珠”重现光彩,有关部门从治污、补水、修复等多端发力,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
治水必先治污,报告指出,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治理,对大清河流域实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稳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在控源方面,严控工业污染源,取缔大清河上中游流域散乱污企业,封堵入河入淀非法排污口。同时,严控农业污染源,在沿河沿淀1000米范围设立化肥农药禁施区。此外,严控旅游污染源,将白洋淀景区1328艘燃油营运船舶替换为清洁动力船舶,对景区航道垃圾实行网格化清洁管理。
在截污方面,将大清河上游入淀河流沿线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全部改造到位,推动流域市县生活垃圾实现收运体系全覆盖和新增垃圾日产日清。
在治河方面,开展大清河流域河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整治,有效维护了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态环境。
治水离不开修复,报告指出,有关部门围绕白洋淀水生态、水环境、水生物等开展系统治理,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修复。稳妥实施退耕还淀,已全部退出淀区内稻田、藕田。建成唐河、府河、孝义河及萍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并实现有效运转。持续开展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及资源化利用,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和自然风光。二是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白洋淀实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治理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措施。三是大力推进植树造林。2017年以来,已累计造林42.8万亩,有效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2020年在重点淀泊放流鱼类、青虾等苗种6800万单位。
“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荷开十里,无劳魂梦到苏堤。”在未来规划建设中,白洋淀应是一派湖面开阔、风景宜人的景象。为此,必须统筹补水和调水,改善白洋淀水资源配置。
报告指出,有关部门开展白洋淀多水源生态补水,统筹引黄入冀、南水北调、当地水和再生水,科学安排补水时段、水源和水量,完善太行山区大型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向白洋淀生态补水的供水网络,有序推进白洋淀生态补水。据悉,2017—2020年,白洋淀累计补水14.81亿立方米。
此外,有关部门还积极加强白洋淀水资源配置管理,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多管齐下,白洋淀实现“美丽转身”。报告显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2021年1月至6月,白洋淀8个国考点位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4条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完善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加快建设防洪排涝项目
防洪排涝能力是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雄安新区和白洋淀地处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其防洪排涝能力尤为重要。
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与河北省等方面高度关注雄安新区防洪体系建设,围绕落实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等要求,针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防洪防汛、排水排涝等短板弱项等,抓紧制定完善相关规划,强化工程设施建设,提升雄安新区防灾抗灾能力。
一是编制实施《河北雄安新区防洪专项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等,提出防洪排涝总体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其中,作为雄安新区主城区的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
二是印发实施《“十四五”时期雄安新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施方案》和2021年行动计划,明确有关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举措。
三是水利部等有关方面正在组织编制大清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布局调整方案,从流域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统筹加快建设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天津市积极配合提升雄安新区和白洋淀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区域防洪体系。
据悉,按照相关规划部署,有关部门加快构建雄安新区环起步区防洪体系,完善排水防涝工程。一是加快建设重大防洪工程。按照“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原则,滚动推进实施防洪工程建设,加强起步区防洪安全保障。其中,萍河左堤、白沟引河右堤已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二是有序建设排水防涝管网。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稳步推进雄安新区截排系统、雨水管渠、水网系统等建设。
报告指出,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相关防洪排涝工程有效发挥了作用,2017—2020年4个主汛期全部安全度汛。截至目前,雄安新区范围内未发生洪水灾害,建设工地等未发生内涝险情,基本经受住了防洪排涝考验。
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华北明珠”重放光彩。图为8月14日拍摄的白洋淀风光(无人机照片)。摄影/新华社记者 牟宇
加强绿色环保创新,强化立法执法保障
“水乡花县今新邑,北地江南古渥城。”美丽的白洋淀,是青山相拥、绿水环抱的沃土,如何将美丽延续,要点在于绿色环保创新。
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与河北省等方面贯彻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程中围绕创造“雄安质量”、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推动雄安新区使用最先进的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
一是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因地制宜提高雄安新区绿色建筑和节能标准,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引导选用绿色建材,推动起步区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节能率分别达到75%和65%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在雄安新区起步区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绿色出行模式,逐步实现到2030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的目标。
三是支持供应绿色能源。科学利用绿色电力、地热、天然气、生物质等能源供给方式,形成以跨区域、大容量的绿色电力为主,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辅的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系统。
推动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法治力量不可或缺。报告指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指导支持下,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支持河北省等方面加强白洋淀生态保护法治保障,推动制定地方性法规并开展联合执法,形成依法协同治理的有效合力。
在立法方面,河北省牵头,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密切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起草制定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条例由河北省人大通过并于2021年4月1日起实施。
在执法方面,有关部门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对入淀河流流经的21个县市上下游河道200余公里开展排查,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
此外,有关部门还加大普法力度,开展相关法规政策学习宣传和普及教育,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公众生态安全和洪涝风险意识,营造加强白洋淀生态保护的良好法治环境。
一些突出短板和弱项亟须研究解决
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较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改善程度距离规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突出短板和弱项亟须研究解决。
报告指出,白洋淀清运和处理任务较重,随着水面面积逐步扩大,淀区存量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淀区芦苇、水草较多,随着淀区传统芦苇收割利用产业的关停并转、转型升级,苇草就地腐烂对水质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生态用水配置有待进一步完善。白洋淀补水主要依靠引黄入冀、南水北调等外调水,对外依存度偏高,难以长期持续。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流域水资源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何立峰指出,下一步,要“优化雄安新区和白洋淀水资源配置,加强上下游和省市间统筹,综合利用入淀河流、引黄入冀补淀、南水北调、上游水库调剂或其他外调水源、非常规水源等,科学实施白洋淀生态补水,确保生态用水需求”。
大清河流域治理也存在挑战,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极端降雨天气频现,大清河流域出现严重暴雨洪灾的可能性不断增加,目前流域中下游骨干河道尚未完成彻底治理,行洪能力不容乐观。
据悉,大清河流域面积广、涉及地区多、协调难度大。目前,已开展的流域污染治理合作主要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具体工作上,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的污染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要建立健全流域协同治理工作机制。”何立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支持大清河流域各省市从全流域“一盘棋”角度出发,创新和完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实施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一体化管控,努力打破行政分割、破除利益藩篱,共同推进流域协同治理。
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肯定报告,各有建议
对报告进行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对报告持肯定态度,认为报告立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的立法、规划、政策体系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具体工作方面,对防洪排涝、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都作了很好的总结。
一些与会人员还根据报告和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完善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给出了宝贵意见建议。
“从人大职责出发,就是要充分发挥法治在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保障作用,通过立法、监督工作,依法推进白洋淀生态保护。”沈跃跃副委员长指出,一是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和白洋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系列要求贯彻落实到法律条文中,体现落实到相关规定、标准、制度、责任上;二是要加强协同保护,推动白洋淀流域各地区协同保护、共同行动,依法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落实落细落地;三是要抓好现有相关法律的实施,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环境。
程立峰委员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白洋淀生态保护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指导和监督,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联动,并加大项目、资金和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吕世明委员关注到,雄安新区在建的设施,其无障碍设计存在功能有缺失、不达标、不合格、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与河北省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