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立法“小切口”保护年画 “大管用”
文/通讯员 王三春 李宇韬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舒颖
核心提示:作为国内首部针对年画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自2020年1月1日施行以来,促进了传统技艺保护传承,提振了行业文化自信,体现了“良法善治”的立法初衷,取得了立法“小切口”、施行“大管用”的积极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并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1月1日,随着《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的施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绵竹年画,正式步入了“有法可依”的传承与发展“轨道”。
2021年3月7日,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年画村。绵竹年画于2002年2月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摄影 黄击拳/视觉中国
从“事”到“法”:凝聚立法共识,确保“切得准”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作品通过起稿、刻版、印线、施彩、印花、拓墨等工序完成,多以弘扬家国文化为主题,在艺术构思上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有着实用性和情节性并重的特点。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然而,随着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与保护、年画产业发展、年画人才培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其面临的多样性矛盾和潜在风险尤为突出。
“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文创融合产品档次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等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既保护传统又推动传承,既激活市场又规范发展,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德阳市人大代表贾君表示。
经过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德阳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制定针对绵竹年画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年画的抢救、保护、利用、传承予以法治的刚性约束,既能有助于改善其“濒危”的现状,构建以“传承”为核心的保护体系,更有助于打造以“融合”为趋势的古蜀文化特色品牌。
“专门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对绵竹年画进行保护,愈发成为社会各界的立法共识。”四川省德阳市人大法制委委员、绵竹年画传承与保护协会秘书长付绍玉说,绵竹年画保护立法势在必行。
从“法”到“治”:立足解决问题,实现“真管用”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酝酿、打磨,2019年8月28日,《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经德阳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9月26日经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全票批准通过。
2019年12月2日,德阳市召开《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公布施行新闻发布会。(德阳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这是一部体量“精致”的法规,没有冗长复杂的叙述,5章、28条、3600字,就是它的全部内容。条例的制定深深根植于本土人文传统,突出“精、特、实”,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依法治理、“真管用”的现实需求。
比如针对保护对象,条例第3条、第8条分别列举了绵竹年画需要保护的相关资源范围,规定了建立绵竹年画保护目录的制度和评审程序。此外,还规定了绵竹年画衍生品保护目录制度,将具有重大创新、传播价值的绵竹年画衍生品纳入保护目录予以保护,使保护对象更明确,措施更具体。
再比如,围绕如何保护,条例第5条规定德阳市、绵竹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绵竹年画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预算予以保障,为年画保护、传承推广和传播利用等确保了资金支持;第20条创新性地设立了绵竹年画“工匠认定制度”,鼓励培养相关人才,推动形成绵竹年画梯级传承队伍。
从“治”到“效”:注重施行效果,推动“能善治”
“徒法不足以自行”。条例正式施行后,德阳市人大常委会更加重视法规的实施情况,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推动各方依法共治。
比如,将该法规列入“宪法宣传日”内容;通过执法检查、视察等形式开展立法工作“回头看”;督促政府有关部门按规定制定《绵竹年画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绵竹年画保护目录评审工作规则》《绵竹年画工匠评选认定办法》三个配套政策;督促财政部门依法建立绵竹年画保护专项资金预算;督促将绵竹年画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库等等。
与此同时,条例提振行业发展信心、激发和释放行业活力的作用也迅速显现——绵竹年画博物馆完成了年画资源调查和国、省级传承人年画技艺的抢救性保护记录,初步建立了绵竹年画数字化档案,引进高层次非遗传承人才也列入了政府计划,与四川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年画研修班培训师资人才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期待,随着《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的不断深入实施,绵竹年画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