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人大:助推乡村振兴花开赣鄱大地

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周誉东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21年04月22日 11:50

核心提示:江西是革命老区,从“英雄城”南昌,到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到“共和国摇篮”瑞金,再到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这片大地有着红色的土壤,也浸透了红色的基因。“革命战争年代,江西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满怀深情地说。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推进乡村振兴,为造福老区人民贡献人大力量。


四月的赣鄱大地,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瑞金市下起了细雨,雨水落在路灯上,落在桥墩上,落在镰刀、锤头和红星的标志上,晶莹欲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二苏大会”)旧址就坐落于此。

红色圣地: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说:“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2021年4月15日,游人在瑞金“一苏大会”旧址瞻仰“红军烈士纪念塔”。摄影/周誉东

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一苏大会”旧址巨樟翠柏环绕屋檐、如茵绿草铺陈大地。如织游人前来缅怀先烈,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伴着悠扬军乐,“红军烈士纪念塔”矗立、人们身着“红军装”凭吊烈士。这一幕宛如昨日重现,回到那个战火频仍,却又红旗漫卷、星火燎原的年代——

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1931年11月,“一苏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4年1月,召开了“二苏大会”。这是近90年前我们党进行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预演。

2018年7月,栗战书委员长深入江西开展调研,参观两次大会的旧址后,他深情地说:“我和大家一样很受教育,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无私奉献,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

当时,栗战书委员长向时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周萌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进一步加强对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

“共和国从瑞金走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从瑞金走来。”研究成果第一时间报送到了栗战书委员长的手上,得到高度肯定。

百年弹指一挥间。一路走来,从一尾红船上的13位中共一大代表到全国九千多万名党员,我们党由创建之初至发展壮大;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治国理政由探索至成熟。

日转星移,变者良多,初心如磐。从毛泽东同志亲手为苏区人民打出红井,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未改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造福赣鄱人民,也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的初心与使命。

红色摇篮:以乡村振兴擘画未来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赵力平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助力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红色摇篮——江西,正以乡村振兴擘画未来,而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也在这场全新“战役”中积极履职,为江西革命老区谋振兴。


2021年1月30日上午,江西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摄影/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曾琦

在立法工作中,省人大常委会立足五年立法规划,系统梳理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了一系列与乡村振兴关系密切的地方性法规项目。今年3月1日,《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为乡村振兴全方位赋能。

“今年我们还要高质量做好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征收土地管理办法等立法工作,同时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实施,为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裴忠彪说。

在监督工作中,今年省人大常委会要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江西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情况的报告,同时开展以“生活富裕”为主题的助推乡村振兴活动。

“助推乡村振兴专题监督活动自2019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监督活动,目的就是以人大监督的刚性确保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法规落到实处。”江西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毛祖逊说。

在人大代表工作中,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引导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围绕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当先锋、作表率,在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

红色乡镇:从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振兴

江西赣州瑞金市沙洲坝镇,一座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大礼堂巍峨耸立,“二苏大会”旧址坐落于此。不远处的一角,人头攒动,那是人们在争相品尝红井水——这口毛主席亲自为村民打的水井,至今仍水量充盈、水质甘甜。

不竭的红井水映照出我们党的初心,也见证了我们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瑞金市沙洲坝镇完成整镇脱贫,迈向乡村振兴。

“沙洲坝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谋求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镇里的人大代表经调研,建议将红色旅游和配套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沙洲坝镇党委书记赖毅宇说,“现在我们依托景区打造了红色步行街、樱花产业园、民宿基地,还建了四星级酒店,经营得特别好。光樱花产业园,春节期间一天游客就能达到一万人次。”赖毅宇说,旅游业态蓬勃发展下,沙洲坝镇居民通过为游客提供配套的衣、食、住、行服务,生活质量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据介绍,为支持村民建民宿,相关金融机构还提供30万元内的贴息贷款。此项优惠政策在《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第五十一条中有明确规定,即“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依法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离沙洲坝镇19公里的华屋,其改变也足以令人惊叹。

华屋、华屋,十七棵松!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的名字是瑞金人民的心尖一点,稍念几遍,便能让热泪涌上眼眶。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响应中华苏维埃政府“扩红支前”的号召,瑞金近半人口参军,黄沙村近半村民参军,仅34户人家的华屋小组,户户有人参军。入伍之前,华屋儿郎相约到后山蛤蟆岭上种下一棵青松以表其志,这一种,就是17棵。最终,17位儿郎全部以身殉国,英名常伴松涛……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耕地少、山地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黄沙村一度沦为“十二五”贫困村。

然而,记者今日所见却是远山含黛、秀水逶迤的风景独好之地。村落里水泥路平坦、楼房整齐、卫生洁净,路边还停放着几辆小轿车。

在黄沙村口的蔬菜大棚里,年近七旬的村民华割禾正在劳作。他曾因病致贫,近几年间,通过加入村农业合作社,承包9个蔬菜大棚,每年创收近2万元。“以前是住土坯房,现在住楼房;以前没肉吃,现在肉吃腻了想吃蔬菜。”华割禾说,“党的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其实,华割禾生活的改变,只是黄沙村发生的翻天巨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我们村水、电、路、网齐通。三层小楼取代了破旧的土坯房,养蜂、油茶、泡菜、毛竹等特色产业取代了单一的水稻种植业,村民致富有了依托。此外,村集体还提供了15个公益岗位,为无法正常劳作的贫困户托底。”赣州市人大代表、黄沙村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告诉记者,现在黄沙村人均年收入已经由2012年的2100元提高到15160元。

“脱贫攻坚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全村现在有更大的目标。”黄日生说,“我们现在要继续搞好特色产业,还要搞乡村旅游,真正让我们这个红色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如今,蛤蟆岭上17棵松树已然枝叶繁茂,它们傲然挺立,守望着家乡的振兴之路。

畲族村落: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

“武夷山里一溪横。晚风清。断霞明。”

由瑞金向东北出发,取道武夷山脉西麓,漫长山道后,豁然开朗。只见前方柳暗花明处,铺开一卷“开门傍水面,结屋依山岚”的秀美山村画卷。这里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新月畲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兰念瑛的家。


图为武夷山区一景,远方绿树掩映处为新月畲族村落。摄影/周誉东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位于武夷山区,曾经家家户户住着土坯房,人均一亩耕地,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山路,经济落后。

上世纪80年代,兰念瑛通过苗木种植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此后,她开始带领村民发展苗木经济。如今,苗木已成当地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350万元。新月畲族村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兰念瑛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金凤凰”。今年,兰念瑛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金凤凰”不甘止栖于苗木,兰念瑛有了更大的目标——发展畲族风情游,推动畲寨振兴。

2016年起,在兰念瑛等人大代表的建议下,新月畲族村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除了环村旅游公路,还设计修建了特色村寨门楼、畲族广场、进行了民房屋面改造……如今,青山上苗木秀丽、瓜果飘香,绿水边村寨宜居、木寮林立。

山村美了、交通好了,游客自然多起来了,在兰念瑛的指导下,一些村民搞起了民宿、农家乐。兰念瑛说,村里还通过畲族民俗风情表演、青年山歌、武术表演等吸引游客,2020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村民兰启东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溪畲族祭祀仪式”的传承人,他的创收方式很多元。“每年村文化节里来旅游的人很多,我每表演一场祭祀仪式村里给600块钱。”兰启东告诉记者,他还经营农家乐,每年创收约3万元,此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制豆瓣酱,年销售额约2万元。

“依托畲族风情游,现在村里还种茶叶发展畲茶,种桂花打造桂花酿,下一步还要发展中药产业,让村里增收渠道更多元。”兰念瑛说。

展望未来,兰念瑛信心满满:“下一步,我将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依托山好水好的天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其实,不止红色乡镇、畲族村落,纵观江西全域,各市县都在从红色土壤中汲取营养,奋力绽放乡村振兴的绚烂花朵。在广大江西人民的奋斗中,在省人大和各级人大、人大代表的助推下,赣鄱大地的乡村振兴之势正如火如荼。

推动江西乡村振兴,其志如何?正如毛主席所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编 辑: 李倩文
责 编: 余 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