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2020丨不平凡的2020年,不平凡的监督答卷
不平凡的2020年,不平凡的监督答卷。
这一年,持续加强和改进的人大监督,有力推动了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有力促进了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这一年,不断拓展和深化的人大监督,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动作为,持续加强和改进、不断拓展和深化监督工作。
听取和审议有关报告30个,检查6部法律和1个决定实施情况,开展2次专题询问、6项专题调研,主动审查备案法规1310件——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职责,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有效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有效监督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
2020年8月26日,栗战书委员长率全国人大常委会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在山东进行实地检查。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难之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果断出手,尽显国家权力机关亲民本色和担当品格。
在作出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决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及时调整监督工作计划,对野生动物保护“一决定一法”开展执法检查,推动依法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治理是关键。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连续三年运用执法检查等法治方式,坚决向污染开战,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2020年,继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之后,栗战书委员长继续挂帅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同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进一步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用法治力量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研究处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以更加务实有力的监督举措,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经过8年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2020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专项工作报告。同时,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财政农业农村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聚焦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断提高农业农村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延续以往精准有效监督的风格,2020年10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对实施两年多来的注册制改革进行“深度体检”。这次体检,一方面积极评价注册制改革取得的良好开局,另一方面客观指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化解困难、应对挑战?这次“深度体检”提出,要持之以恒坚持党中央领导,保持改革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深入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健全发行机制和多元化退市机制,以改革赢得市场活力,以改革防范化解风险,牢牢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
为首超百万亿元的经济“巨轮”保驾护航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率先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20年8月,在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这充分彰显了制度优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
2021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经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
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更显珍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序的市场竞争、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场混淆、虚假宣传、数据杀熟、流量劫持……针对市场竞争领域“老问题依然突出,新问题层出不穷”,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检查契合需要、正当其时,推动填补了市场竞争领域的监管真空,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出积极作用。
如何既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又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通过落实法律责任,推动良法善治,让人民的“米袋子”更饱满,“菜篮子”更充足,“果盘子”更丰盛。
从“人人有、人人没份”到“人人有份、人人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而言是一粒“活络丹”。全国人大常委会适时听取并审议国务院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改革方向正确、重点突出、进展顺利,使农民能更多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效地契合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2020年,“十三五”规划“交卷”收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圆满的句号,往往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开始。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22份专题调研报告,为“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支招”。此外,围绕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与改革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府投资基金是对财政支出方式的有益创新,是丰富宏观调控手段的重要举措,需要坚持发展、规范完善。
人大监督有力增进民生福祉
2020年,人大监督工作触角,更全面更充分延伸到百姓生活的各个细节,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这一年,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民生领域热点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监督工作。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常态化监督形式,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8月至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开展了执法检查。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文化方面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此次执法检查用法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把文化产品自主选择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
为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更好发挥慈善事业功效,让热心慈善成为“最美风景”,2020年8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促进慈善措施落实,并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慈善、重大突发事件慈善活动的应急机制等提出完善建议,推动解决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问题,以法治方式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让中华文化中的乐善好施理念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在这些执法检查中,网上问卷调查、网络征求意见、第三方评估、随机抽查等创新方式方法的运用,让公众感受到人大民生监督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约粮食问题,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的餐饮文化风尚,2020年9月至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专题调研。调研报告对当前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表示肯定,并提出了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等进一步抓好制止餐饮浪费工作的建议。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围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法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进行专题调研,通过人大监督有力推进了各方面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管好“国家账本”,看好政府“钱袋子”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预决算、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开展的监督,尤其是深化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效制度机制,把公共财政置于阳光之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大监督的“铁腕气质”和“刚性本色”。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和监督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推进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于2020年6月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批准了2019年中央决算。
2020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当年8月听取和审议了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加强预算执行和管理、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等建议,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每年6月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12月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常态化监督工作。在肯定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努力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应高度关注财政运行情况,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钱袋子”越紧,钱越要花在紧要处。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了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报告,提出要让审计监督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在此次专题询问会上,问答双方“问得精准、答得坦诚”。把查问题和改问题、治已病和防未病有机结合起来,从根子上防止“屡改屡犯”,已经成为大家共识。
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2019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以及两个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作出了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从这次国资管理晒出的账本看,我国国有资产家底更雄厚,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面对亮出的家底,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以深化改革强健国资国企“筋骨”,管好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加强监察、执法和司法监督,
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监督的目光投向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民事审判工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党中央决策部署、民众高度关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领域,通过强有力的人大监督,推动改进相关工作,促进监察、执法和司法更加公平公正。
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备受社会关注。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国家监委专项工作报告。外界评价称,此举意义特殊,既是维护宪法权威、实施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探索,表明国家监委接受人大监督进入正常化、常态化。
公安机关执法工作量大面广,其执法活动是否规范公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时隔7年后,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就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从强化执法权力监督制约、进一步细化执法规范、加快完善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重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推动公安机关不断完善执法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民事案件数量已占人民法院诉讼案件总量的85%以上,是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工作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在新发展阶段努力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水平,准确分析和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民事案件审判质效,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优势。这些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保障和监督支持。202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情况的报告,通过人大监督推动检察机关进一步健全和细化认罪认罚案件办理全流程,加大常态化巡查、督查、评查力度,强化检务公开,确保廉洁公正司法。
备案审查彰显监督力度
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开展合宪性、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对存在违背宪法规定、宪法原则或者宪法精神,与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相符或者与国家的重大改革方向不一致,违背上位法规定,或者明显不适当等问题的,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纠正、作出处理。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共收到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司法解释、特别行政区法律1310件,法工委逐件开展了主动审查。同时,法工委对5146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也在逐一审查后,向审查建议人作了反馈。
此外,2020年法工委还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野生动物保护、配合民法典实施、食品药品安全、优化营商环境五个方面,组织开展了专项审查和集中清理,推动制定机关清理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各类规范性文件3300余件,及时修改废止完善其中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与中央精神不符合、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内容。同时,还对司法部等单位移送的58件法规进行了审查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备案审查工作,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促进国家法治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张宝山、李小健、于 浩、王 萍、张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