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丨为民法典编纂贡献光和热
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一声铿锵有力的“通过!”宣告这一美好愿望终于成真。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2020年5月最终通过,民法典编纂工作横跨了五个年头。这一浩大工程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定政治立场,胸怀法治信仰;他们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最大立法共识;他们秉持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立法技术;他们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为民法典编纂贡献着光和热。他们,就是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
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合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供图)
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需要一支精干队伍。按照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民法典编纂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牵头落实,法工委民法室直接承担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组建形成了立法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三结合”的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共23人,以法工委民法室干部为主体),并建立了内部讨论制度等工作机制,强调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确保民法典的正确政治方向。在编纂过程中,工作专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党中央的政治要求落实到法律规定中。例如,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民法典的一个重要立法宗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绿色原则确定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优良家风,促进家庭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在婚姻家庭编中增加树立优良家风的相关规定;等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切实回应百姓关切。5年来,工作专班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实际,先后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编发国内调研简报52期、30余万字,并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民法典对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作出回应。例如,针对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空抛物坠物问题,工作专班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发扬工匠精神,巧用立法技术,实现精准立法。在编纂过程中,工作专班始终秉持工匠精神,从整体布局到篇章结构,从制度安排到规范设计,从内在法理到外在表述,综合运用法典编纂方法,继续“留”、灵活“合”、善于“改”、大胆“立”、敢于“废”、巧妙“空”,精心打造、精雕细琢,确保民法典的科学性、合理性。
坚持依法立法,服务法案审议,确保顺利通过。据统计,民法典相关法律草案先后经过34次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法律委)审议、10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其间,工作专班全员投入,急速响应,通宵工作,确保草案审议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的关键节点,共整理1241位代表提出的2956余条意见,根据代表意见对民法典草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条。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同志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保障大会审议通过民法典草案的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供图)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那些为中国百姓量身定制的制度规则,正从纸面走进百姓生活,制度优势初见成效。2月7日,在全国人大机关创建模范机关表彰大会上,对在民法典编纂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给予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记集体二等功,给予工作专班黄薇、石宏、李恩正、朱书龙4名同志记个人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