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40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持续推进。经过8年奋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审议中,大家高度评价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绩,充分肯定国务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大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些地区产业扶贫还有短板弱项,精准扶贫政策有待坚持和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亟待健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要着眼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基础支撑作用
一些出席人员提出,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建议:(1)中央应从宏观产业布局上,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将此列入“十四五”规划。(2)继续扶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发挥消费扶贫作用,加大特色品牌培育力度,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让产品附加值更多惠及当地群众。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发展壮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更好发挥惠民利民为民作用。
一些出席人员指出,一些摘帽地区的扶贫产业存在“先天”不足:一是以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短平快”项目较多,市场竞争力、可持续性不强。二是以发展种养业为主,同质化严重,经济效益低。三是主要靠政府帮扶,能否立得住、发展好有待市场检验。建议树立长远眼光,尊重市场规律,在规划和发展扶贫产业时,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
一些出席人员指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一是重建设、轻管护,一些地方财政自筹养护资金缺口较大,“有钱建、没钱养”问题突出。二是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三是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严重影响农产品销售。建议有关部门重视解决,为扶贫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二、优化扶贫政策实现更加长效精准
一些出席人员建议,推动控辍保学工作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防止教育扶贫成果反弹。(1)健全义务教育保障长效机制,完善联防联保责任机制、依法控辍治理机制、办学条件保障机制等,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住“动态清零”成果。(2)保持现行政策稳定,推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等向制度化、长效化转变。(3)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涉农高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坚持和完善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机制,实施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
一些出席人员指出,残疾人是返贫致贫风险最突出的困难群体,需要持续关注,加大工作力度。建议:(1)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质量,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学校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使残疾人通过接受教育能够自食其力。(2)补齐农村地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服务型社会救助”试点,做好照护服务、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工作,切实解决残疾人“脱了贫解不了困”问题。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现在优质医疗资源和药品都需要自费,困难群众“小病不去看、大病生不起”没有彻底消除。建议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政策,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乡,重大疾病药品纳入医保。同时,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发挥慈善组织作用,为困难群众欠下的医疗费“找出路”。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实施生态扶贫成本较高。以造林为例,现行国家补助标准不及当地植树成本的六分之一,群众还要承担浇水、管护等持续性投入,陷入“造林越多欠账越大”的两难境地。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细化帮扶措施。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一些地方通过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了收入渠道。但参股后,农民怎么参与企业管理、维护自身权益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指导地方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些出席人员指出,安置易地搬迁群众的部分就业岗位设有1至3年期限,届满时群众就业又成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重视解决。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搬迁群众虽然生产生活在安置区,但户籍还在原来地方,明年全国县乡两级人大要进行换届选举,这部分群众的选民登记、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等存在争议。建议国务院扶贫办予以重视,切实保障搬迁群众的政治权利。
三、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一些出席人员建议,依据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数据,将低水平区域和人群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范围,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完善快速发现机制,推进信息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出台帮扶政策,降低返贫风险。一些出席人员指出,有五类贫困户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二是残疾贫困户,特别是重度残疾人、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精神智力残疾人。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四是单打独斗的贫困户。五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边缘贫困户。
有的出席人员建议,(1)建立动态式评价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设置贫困标准,开展动态管理。(2)建立开发式扶持制度,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项目支持和智力支持,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3)建立保障性帮扶制度,通过建档立卡给予丧失劳动能力者基本生活保障。(4)建立救济式救助制度,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建立保障体系,为因病、因灾、因学、因故等致贫返贫人群再加一把“安全锁”。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参考国外成熟做法,根据社会中位收入设定相对贫困标准,并实现动态调整,为制定针对性的扶助机制提供重要标准。
此外,有的出席人员建议,适时启动扶贫领域立法工作,规范扶贫开发主体、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开发资金来源及其用途,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以及违法责任等内容。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对亮点、难点、感人事迹进行重点宣传,激发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热情。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充分展现我国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