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高原雄鹰
——追记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
导读:“我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国家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好。我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保证,一定会守好边境线,并且要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祖国永远平安……”
斯人已逝,话音犹在。
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铿锵誓言回荡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化作翱翔的雄鹰守护在祖国边境线上。
过去的十七年,他踏冰卧雪把足迹印在祖国边陲的高原深谷上;过去的三年,他一笔一划把拳拳为民之心写为一个个代表建议。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人民的满腔挚爱。
拉齐尼·巴依卡(资料图片)
有这样一个人,夏忍风吹日晒,冬熬冰天雪地,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帕米尔高原上穷尽青春年华。
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年轻的生命,在冰冷刺骨的湖水里反复托举,耗尽所有力气直至生命尽头。
听到他的故事,蓦然低头,涔泪落下。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
见到他,已经是定格的黑白照片:明亮的眸子,浓黑的眉毛,头戴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脸上露着憨厚的笑容。熟悉他的人都说,拉齐尼·巴依卡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话很少却见肺腑。
拉齐尼·巴依卡反反复复地说:“是共产党让塔吉克牧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
危难时刻显身手,
他以生命最后的燃烧诠释出共产党员的本色
1月4日,下午1时55分左右。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培训班的拉齐尼·巴依卡和木沙江·努尔墩经过学校人工湖时,突然听到一阵急切的求救声。
循着声音,拉齐尼·巴依卡急奔过去,只见一名儿童落入冰窟,孩子的母亲正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一脚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不慎跌入水中。
天空飘着大雪,湖水冰冷刺骨,拉齐尼·巴依卡几经沉浮,拼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同时喊着“救孩子!救孩子!”而在旁边极力施救的木沙江·努尔墩和孩子母亲也因冰块裂开相继落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拉齐尼·巴依卡体力接近透支。浮浮沉沉间,他始终顽强地把孩子高高托起。
当民警带着救援工具赶到,救出孩子和较近的孩子母亲、木沙江·努尔墩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已沉入水中。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永远闭上了他那明亮的双眼,生命定格在41岁。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勇敢无畏更能表达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拉齐尼·巴依卡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写满了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对可爱家乡、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消息传来,无数人感动的同时悲痛不已!
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对拉齐尼·巴依卡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戍卫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官兵,家乡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认识拉齐尼·巴依卡的人都不愿相信,忠诚正直、谦逊善良的拉齐尼·巴依卡,那个“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边防战士”的护边员,那个常年在“死亡之谷”山口巡逻的“帕米尔雄鹰”,永远地离开了。
得知拉齐尼·巴依卡不幸逝世,全国人大代表法蒂玛悲痛地说:“关键时刻,拉齐尼·巴依卡毫不犹豫跳进湖里救人,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全国人大代表徐涛是军人出身,他说:“拉齐尼·巴依卡朴实善良。我们是一生一世一辈子的好兄弟,英雄已走,但他的精神永存!”
1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海星回忆起拉齐尼·巴依卡讲过的故事。“他家里三代巡边,每次走之前都会给家里留下遗书。现在党和国家给了很多好政策,巡边条件大大改善,配了摩托车,甚至有无人机、海事卫星电话,他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拉齐尼·巴依卡舍身忘己去救一个落水儿童不是偶然,是他一贯的精神。”
喀什地区受访干部群众表示,拉齐尼十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志愿为祖国的边防安全进行巡逻,充分践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用生命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谱写了南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感人篇章。
拉齐尼·巴依卡开展巡边活动。(资料图片)
英雄的成长并非一刻,舍己救人的壮举也并非偶然。他13岁的女儿都尔汗·拉齐尼说:“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出手相助,这就是我的爸爸。”
他年近七旬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拉齐尼·巴依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谱写出一曲“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英雄赞歌。
为国护边洒热血,
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锻铸出最壮美的字眼——“忠诚”
在连绵起伏的帕米尔高原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一个塔吉克自治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880多公里。这里是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
高原腹地,雪峰连绵,沟壑纵横。大山深处分布着的通往边境的山口是护边巡逻重点区域。特别是那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雪崩、滑坡、泥石流等时常发生,被称为“血染的山谷”。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正式成立,拉齐尼·巴依卡的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主动请缨成为边防官兵的义务向导。1972年8月,20岁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义务向导的“接力棒”,在冰峰雪岭中一干就是39年。
2004年,守边护边的“接力棒”交到拉齐尼·巴依卡手上,他也成为了巡逻边防线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父亲对他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们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
同年,拉齐尼·巴依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排查好通往境外的各个山口、峡谷,维护边境安全,成了他身上最艰巨的使命。
“山若有情山亦老”。如果祖孙三代走过的巡边路可以诉说,那么帕米尔高原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每一块石头,都将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以敬仰他们用71年锻造出的九死而不悔的赤诚之心。
而他们却常说,“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和羊”。
拉齐尼·巴依卡与守边战士在一起。(资料图片)
戍边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拉齐尼·巴依卡始终坚守。军人们对他的情意,让我更深切地触摸到了拉齐尼·巴依卡一颗金子般的心。
驻守的小战士说,山里面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季常常“一日过四季”。如果天气好,巡逻一次需要一个星期,遇上差天气,则最起码半个月以上。每次巡逻,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当向导,帮助边防战士化险为夷。
拉齐尼第一次单独带巡逻分队参加吾甫浪沟巡逻时,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夜里只好在一块山谷地停下歇息。看到官兵冷得直打哆嗦,拉齐尼借用牦牛身体来取暖——他把15头牦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堵厚厚的墙壁,大家靠着牦牛身子,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顺利度过了一夜。
2011年11月,拉齐尼和战士们在吾甫浪沟巡逻时突遇暴雪,一名战士不慎掉进雪洞。周围的冰雪还在不断垮塌,危急时刻,经验丰富的拉齐尼立刻大喊“大家都不要动”!自己却爬到雪洞旁,不顾寒风刺骨,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奋力施救。两个小时后,战士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
2012年9月,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一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乱窜,拉齐尼·巴依卡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自己却因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2013年9月,巡边队必经的乱石滩断崖发生山体滑坡,过去的巡逻标记和路都被埋没。一筹莫展时,拉齐尼·巴依卡自己前往峭壁探路。山上落石将他砸晕,鲜血直流。战士们抢救包扎后劝他回去。拉齐尼·巴依卡却坚决拒绝:“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小伤耽误了巡逻。”
……
护边路上,急难险情不胜枚举。拉齐尼·巴依卡从未退缩,总是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一切困难,带领巡逻队伍脱离险境。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赞拉齐尼·巴依卡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一片真情,换来片片真情。拉齐尼·巴依卡总是感激地说起边防官兵对牧民的帮助:大雪压塌了房子和羊圈,他们来修;孩子上不起学,他们主动捐款,还给孩子补课;吐尔迪罕大妈家里困难,他们就买来羊羔帮她致富;红其拉甫没有医院,牧民生病了都到连队找军医,到连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拉齐尼·巴依卡说他是幸福的,幸福来自于为国巡边。是啊,他就像帕米尔高原上的一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践行着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守住这里,就是守住了国、守住了家。
多年来,拉齐尼·巴依卡获得“自治区级劳动模范”“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级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优秀护边员”等称号,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建言献策为民生,
边民的冷暖疾苦让他牵肠挂肚
“我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国家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好。我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保证,一定会守好边境线,并且要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祖国永远平安”“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职责就是要把新疆各族群众爱国爱疆、团结发展的声音带到会上来”……
2018年,作为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有了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拉齐尼·巴依卡带去了一本相册,里面装满家中祖孙三代人守边护边的照片。
此后每一年参加完全国人代会,拉齐尼·巴依卡都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向边疆人民宣讲、解读。他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传递给家乡人民。共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传统,作为一名护边员,更应该自觉守护边疆稳定安宁。”
拉齐尼·巴依卡出生在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他对人民群众有质朴的爱。他说:“尽心尽意为群众做事,是我们人大代表的职责。”
拉齐尼·巴依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资料图片)
在人民群众的心里,拉齐尼·巴依卡就像一缕阳光,一阵春风,留下了温暖。三年来拉齐尼·巴依卡走遍当地农牧区,积极参与喀什地区宣讲活动,向各族群众讲述护边故事,并推动改善护边员养老、医疗和队伍建设。拉齐尼·巴依卡先后提出加快推进塔什库尔干县气化塔什库尔干建设、支持塔什库尔干县加快“电化农村”建设、降低塔什库尔干县城乡居民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年龄等建议。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拉齐尼·巴依卡积极参加夜校,利用巡边间隙主动向边防战士学习文化知识。他说:“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出成熟的建议?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人大代表,我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与拉齐尼·巴依卡熟悉的刘海星说,他特别勤奋好学,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时,发言内容都需要翻译,但是到2020年全国人代会时基本可以把写下的汉语讲出来。“拉齐尼·巴依卡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可是他意志坚定、政治信念很强,特别是对党的培养非常感恩。”
2020年10月10日,拉齐尼·巴依卡如愿来到喀什大学培训,重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课堂中,他的眼睛中总是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课堂下,自觉底子弱的他总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来到喀什大学后,认识了中语学院的刘老师、马老师、杨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贾老师。在这里学习听力课、阅读课和口语课,提高了自己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拉齐尼·巴依卡在一篇手写的《一个月以来在喀什大学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文章中写道。
培训班老师和学员回忆,拉齐尼·巴依卡在校培训近三个月时间只有两套衣服换着穿,不管穿哪套,他的胸前必定佩戴党徽。就在几天前,他们还一起上街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但他一直舍不得穿,说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到北京再穿。
在牺牲前,拉齐尼·巴依卡常和其他同志讨论在2021年全国人代会上如何更好为人民建言献策。他说,打心眼里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护边员的待遇提高了,他觉得护边员还需要就医便利,想从这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此外,在他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农牧业生产用水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他时常就这一问题而忧心奔走……
拉齐尼·巴依卡还格外重视民族团结。“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中华民族里的一员。”他在不同场合与全国各族的人大代表充分交流,宣传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还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去塔县参观。
拉齐尼·巴依卡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资料图片)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祖父和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雄鹰般飞翔/我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优美的诗歌里,澎湃着多少赤诚之情。这是拉齐尼·巴依卡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条信息,是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南湖》。
大爱无言,忠魂不朽。
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巡逻的护边员纷纷表示:“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会好好替他守护这片他挚爱且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每当我们仰头看到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向着太阳的方向展翅翱翔时,我们会想起拉齐尼,他的精神会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噢,祖国的帕米尔高原上会永远翱翔着雄鹰……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孙梦爽 通讯员 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