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独家】响应新时代呼唤,寻求档案队伍建设突破点

《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徐 航 记者 王晓琳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19年第22期  浏览字号:

导读:档案队伍是档案事业发展之重器。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作风一流的档案队伍,有利于发挥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为历史文化的凭证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媒介之一,档案真实记录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是历史的珍贵记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历史得以延绵不绝,档案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加大了历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历史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档案队伍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依靠,然而档案队伍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档案队伍建设遭遇“拦路虎”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档案局2018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披露,全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人员46412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达到95.8%。高学历档案专业人才数量逐年增加,全国档案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档案工作横陈百业,纵跨千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认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档案干部队伍,是不可能实现档案事业发展的。

但目前,档案队伍建设问题凸显,成为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地方档案部门的同志们反映,目前档案数量、种类均大幅增加,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工作任务也更加专业化。与之相矛盾的是,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档案工作长期由兼职人员承担,且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10月21日,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时,杨志今委员表达了对档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担忧。

李学勇委员也指出了类似的问题,他表示:“档案工作对从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一些地方档案管理队伍相对老化,缺少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基础业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韩立平委员认为,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整理、保管、鉴定、编研等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很多部门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是兼职的,流动性非常大,且有些也不是档案专业人员,这样不利于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委员呼吁通过立法打造高素质档案专业队伍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支撑。有专家建议,要站在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把人才培养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档案鉴定、修复保护、编研利用、相关立法及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和党史国史研究等方面的专家级人才。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从业管理,统一规划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培训,使档案干部队伍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引进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完成首批全国档案专家选拔工作,选拔全国档案专家106名,其中领军人才31名,支持档案专家参与政策论证、项目评审、教育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2019年,国家档案局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而要解决当前档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法治保障必不可少。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纷纷从档案队伍建设方面对修订草案积极建言献策。杨志今委员建议,加强档案专业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档案干部培养机制和人才队伍引进评价激励机制等,逐步解决档案工作人员力量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专业队伍。

冷溶委员也表示,当前档案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档案工作量增加,档案专业人员流失较大,修订草案中关于档案队伍建设的内容还需要补充完善。对此,他建议,可以从干部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专业资质、教育培训等方面考虑,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

李学勇委员强调,在修订草案中增加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规定,健全档案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以促进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修订草案第十条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建议再增加一些内容,把档案人员的队伍建设和培训再细化。”韩立平委员也呼吁,在修订草案中增加关于加强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的内容,以便配合档案法修订后的落地实施。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仍需社会“合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内涵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李学勇委员指出,做好档案工作既是专职部门和单位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全国人大代表杨松建议将修订草案第六条规定的“加强档案宣传教育”修改为“加强档案宣传,促进多层次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为档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档案工作大有可为,让档案队伍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也是广大档案工作人员的呼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明华提交了一件关于设置档案职业资格的提案。他解释,推动设置档案职业资格是完善档案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此,李明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共同研究设置档案职业资格,将其作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并建立档案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从而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培育和规范档案人才市场,同时推进档案人才培养,开展档案人才评价。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档案学高等教育承担着为档案队伍输送“养分”的重任。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到博士的教育体系,比其他国家的档案学教育更为系统,规模也更为宏大。

“教育和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每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尊重个人特质,开发个人潜力,培养职业认知,使其具备基础性、可拓展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才能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主任肖秋会对本刊记者表示。

深耕高校档案学教育多年的肖秋会认为,高校档案学教育应当首先坚持独立而开放的人才培养理念,制订包容和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扩充高校档案学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完善档案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提升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深度,引导学生对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拓展选修课程领域的广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设包括人文历史与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数据管理(治理)等相关科目的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素养和方法基础。

高校在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人才的品德教育。“高校理应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档案事业的热爱,提高他们对档案职业道德水平和档案工作的基本认知。”肖秋会说,高校作为档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之一,理应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注重品德培养,才有利于建设德才兼备的档案队伍,为档案事业更好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作出贡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建设档案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号角的呼唤下,打造专业化档案队伍,才能更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编 辑: 陶宏林
责 编: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