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独家】人大监督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绵绵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19年第21期  浏览字号:

导读:高等教育法颁布二十年来的实施情况如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王晨副委员长作了关于检查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也指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督建议,为推动高等教育法贯彻执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指明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于今年6月至9月开展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

据了解,这是高等教育法实施二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首次执法检查。

10月21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代表执法检查组,作了关于检查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王晨表示,“法律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法律规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20年时间内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向普及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王晨指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2663所,是1998年的2.6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是1998年的4.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是1998年的4.9倍。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对国家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报告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全面、客观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强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党中央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法律实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并从高校的党建、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升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监督建议,为推动高等教育法贯彻执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路径。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检查发现,有些高校基层党建存在逐级弱化、“上热中温下冷”现象,有的院系党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作用发挥不够。少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存在短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还没有完全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三全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有的高校存在“调门高、行动少”、思政工作“表面化、碎片化”的现象。

针对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问题,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党委和高校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增强可操作性。选优配强党委书记和校长,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把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条件。支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干事创业。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可以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玉波在10月24日的常委会分组审议中表示,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当前,要特别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的能力,要善于领导、敢于斗争、有所作为,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报告指出,部分高校聚焦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在具体工作中落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缺乏有效衡量标准;过于重视外部评价,在学校发展上急功近利,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学校排名、论文数量、项目申报等显示度较高的工作上,对长远发展谋划不够。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检查组建议,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深化体育评价体系改革,把学生健康水平列入高校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鼓励高校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强化科研育人。

在李巍委员看来,这种现象既反映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出现了偏差,也反映了很多学校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他建议,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巩固人才培养中心的地位,建立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把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评价教育、评价学校的首要指标。

沈跃跃副委员长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构建起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在高校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报告指出,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不科学,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不合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视。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报告强调,高等教育应聚焦国家需求,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建议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通过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和办法,建立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人事管理、质量评估、监测评价等制度,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格局。面向未来,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性和引领性学科专业,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紧缺人才培养。

李学勇委员在分组审议时建议进一步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专业设置、注重特色发展,引导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大产业、重大战略,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针对目前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王东明副委员长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他建议,通过改革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纵横贯通的立交桥,坚决破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畅通高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衔接的上升通道,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加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支持力度

从检查情况来看,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投入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中央部属高校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获取经费和资源投入上明显占优,与地方普通院校差距普遍拉大。中西部地区国家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数量较少,“双一流”建设滞后,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民族地区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报告建议,统筹考虑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整合中央和地方、校内和校外各方资源,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改革发展。尽快研究出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从制度设计、政策引导、资源投入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倾斜,引导和支持中西部高校从“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

长期在地方高校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聚焦中西部高校的教育问题,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一是在中西部高校教师待遇、高层次人才项目遴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还有两基金项目等评审上给予政策性倾斜。二是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办学要求,对生师比例的标准进行督察,达不到要求的,应责令地方政府限期整改。三是教育部在各省遴选有高校教师培训条件的一到两所高校建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在各省市自治区选一到两所建立高校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地方高校进行教师职后培训。


深化教师队伍体制机制改革

检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虽有突破,但总体滞后。教师数量与高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不少地方的高校长期受编制不足的影响,教师缺口较大。高端人才引进难、培育弱,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考核未能充分考虑学科和岗位特点,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安心教学科研“坐冷板凳”,“兼职当主业,授课当副业”。

对此,报告强调要注重师德师风考量,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深化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试行高校分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改革教师考核评聘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克服“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顽瘴痼疾,引导教师潜心教书、安心育人。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点培养、大胆使用、及早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

庞丽娟委员在参加执法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高校领导、师生对以论文、发表数量为核心的高校和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反映突出。不少年轻教师的心思和主要时间精力不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而在发表论文上。因此,她建议国家尽快改革、完善对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快落实中央关于“破五唯”的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高等教育,保障高校的改革发展,增强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力保障加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符宇航则提出,高校老师存在无法同时平衡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的情况,而且高校老师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因此,她建议将高校老师分成教学型和科研型两大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让教学型的老师安心教好学生,科研型的老师安心做科研,各自发挥优势,既能促进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


此外,执法检查组还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适时修改高等教育法,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多措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让学校安安心心地发展,让教师安安静静地上课,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

编 辑: 张绵绵
责 编: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