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之声]应切实巩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张维炜11月20日北京报道:10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在审议发言时提出的意见建议。
有些出席人员认为,教书育人是高校的主责主业,目前我国人才总量大、尖端人才不足,总体科研水平提升显著、顶尖科研成果仍然较少,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仍有差距。应把人才培养作为评价高校的首要指标,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扭转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有些出席人员指出,一些高校过于重视外部评价,忽视“内功”,有的一味追求各种大学排名,热衷发论文、申项目。建议加快建设我国自己的符合国情的高校评价体系,既注重量化指标,更注重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的实效性。有的出席人员提出,一些高校过早要求学生发表论文,促使学生和学术氛围变得浮躁,应当予以纠正。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中的作用,在工程、医学、农学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的出席人员指出,高校“严进宽出”的老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培养人才既要激励,也要约束,建议探索人才培养的淘汰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部分出席人员指出,高校建设存在同质化发展倾向,教学科研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仍然不够。一些高校盲目扩张,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有的专业无人问津,导致一些新兴产业、经济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健全学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布局。有的出席人员提出,高校人才培养“千人一面”,一个原因是教材管理过死。应适度放宽各高校自编教材的自主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明确标准和审核把关。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议:(1)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专业和课程:(2)破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畅通中高职之间、高职与本科之间的升学衔接渠道,为职校学生提供更多上升机会;(3)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结合起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4)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助力解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