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张蓝图绘到底 清水绿岸入浙来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9年10月10日 09:47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起源地和率先实践地。9月17-2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浙江,挖掘当地在“守护长江清水绿岸”方面的积极探索。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人大在行动

“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首次提出‘两山理念’,16年来,浙江全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学忠说,“浙江认真探索人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规律,依法履行法定职能。”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生态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据统计,浙江2013年以来制定修订的约70件地方性法规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10件,包括河长制规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决定等。金华、衢州、丽水等地还专门对水环境保护开展地方立法,湖州市今年也将《湖州市河道管理条例》列入了二类立法项目。

确保法律落地见效,需要监督检查的刚性约束。在治水、治气、治废等重大环保问题上,浙江采取省市县三级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的方式进行。嘉兴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主任邬亚甫向记者介绍,今年嘉兴人大对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溪、闸)、饮用水水源等地进行了重点检查,“在肯定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补短板、强弱项。”

支持代表履职,推动群众参与是人大建设生态文明的一大优势。浙江创新性建设了人大代表监督治水信息化平台,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安装APP应用,应用推送河道清理整治、水质数据等信息,记录代表巡河情况,帮助代表运用信息化手段监督治水。织里镇人大主席薄国欣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治水APP应用,他同时也是义皋港吴兴区段的镇级河长,每个月至少要来巡河三次,他告诉记者,“当地的人大代表、普通群众也会和河长一起巡河,每个人都关注我们的河湖水质。”


湖州:古今结合促水清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的南太湖之畔,市内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治水重镇。湖州市织里镇的义皋古村有2000多年的治水历史,坐落在村落里的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向来访者们展示着这里独特的治水文化。

“溇”是指自南而北通往太湖的小河,当地人在此基础上开挖东西走向的人工河道——“塘”,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联通,形成纵横交织的水网,中间的低洼处叫作“圩田”,可以种植水稻。溇港水道里设有水闸,通过定期清理河道淤泥,达到蓄水泄洪的功效。

织里镇人大主席薄国欣介绍,“现在我们治水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河道继续进行清淤整治,目前每三年清淤一次,每次大约清除35万立方米的淤泥,保障河道的功能和河水的清澈。”从2014年大规模开展“五水共治”开始,目前织里镇的水质已经由四类水变为三类水,村民告诉记者,“治水以后水清了,我们的环境就变好了”。在古村里漫步,可见碧水映照蓝天,河流波光熠熠,形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义皋古村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钰钗摄)

立足传统,更要推陈出新。作为浙江治水领域的“优等生”,湖州优而求进,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开拓了“生态绿币”、“河流体检”等治水新思路。

“为了动员群众参与治水,我们首创生态绿币激励举措,打造全民河长”,当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德清的“生态绿币”系统。目前德清县建立了公众护水平台,每天发布护水检查任务,每个村民都可以注册成为河长抢任务。通过对民间河长的巡河质量、巡河次数、管理建议进行考核,给予相应的生态绿币奖励。

绿币可以兑换绿色农产品,也可以免担保获得低息信用贷款,极大地调动起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开通生态绿币平台以来,有近5万公众参与进来,去年发放生态绿币200万枚,银行放出低息生态绿币贷款9200万。

除此之外,德清县还开通了河湖健康体检项目。德清县五水共治办主任沈群涛告诉记者:“就像给人看病一样,河流也需要定期体检看诊,找出问题”。河湖体检从基础指标、水文指标、水质指标、生态指标、管理指标、病史指标六个方面“问诊”,委托第三方专业评测机构调研问题,引导河湖长及各管理部门精准治理,一河一策,对症下药。

“先看诊,再治疗,最后还要保养,增强水体自身的抵抗力”,沈群涛表示,当地还会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播撒微生物等途径打造“水下森林”,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低成本、长期保持的好效果。”


嘉兴:五废共治保岸绿

嘉兴是红船精神的起航地,也是党的初心诞生地,处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河湖众多,但受运河水系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嘉兴的水质基础较差,2012年末全市地表水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达80.6%。面对这一问题,嘉兴市痛定思痛,自纠自查,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坚守环保初心,打好生态环境治理翻身仗。

“我们用五年的生态治理时间,换出了二十年的发展空间。紧抓慢干,久久为功,才有了今天的成效。”嘉兴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嘉兴的环境治理成效喜人,地表水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降到2.7%,劣五类水实现清零,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五年前的2.4%提升到了77.3%,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提高了43%。

水污染的源头都在岸上,想让水清,必须保证岸绿。2017年,嘉兴市启动“五废共治”三年行动,投入80个亿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多部门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五废”管理。同时,构建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依靠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对固体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控。


(嘉兴港区工业园《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钰钗摄)

嘉兴港区作为一个工业特征明显、以化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它的转型可以视作嘉兴五废共治的一个缩影。当地工人介绍,几年前园区里异味大,他们也多次向上反映希望改善环境,近几年治理成效显著,空气也变好了。

据了解,嘉兴港区开展了无异味企业和无异味园区创建工作,推进智慧园区和循环经济建设,实现了废弃物大规模回收利用。

平湖市人大代表曹跃平是一名中学化学老师,他同时也担任化工园区的“民间闻臭师”,参与园区巡查,对厂界进行异味评价。“民间闻臭师”队伍里包括小学生、“两代表一委员”、园区企业职工等等,他们定期去园区内“闻臭”打分,对企业进行监督。“鼻子是老百姓心中的标准,”曹跃平说,“让大家参与进来,倒逼企业改变,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补齐短板,共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环境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需要共同发力,久久为功。

在长江水污染防治的攻坚上,浙江仍然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浙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水质受上游影响较大,需要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上下联动,协同共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向记者说,“我们期待长江保护法能在立法层面给我们提供支持,界定好各个主体的责任,实现全国一盘棋。”

同时,浙江省沿江沿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立法,加快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立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钰钗)

编 辑: 张绵绵
责 编: 张绵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