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8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财政部部长刘昆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共有66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议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大家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积极稳妥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全年目标和任务。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扎实做好减税降费工作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减税降费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建议对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情况做好跟踪分析和评估工作,及时根据客观情况变化做出政策微调,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应特别关注那些年初预算收入指标定得过高,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地方,避免为了完成任务在政策执行上打折扣。有些出席人员认为,个别领域乱收费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建议对此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杜绝此类问题发生,切实增强纳税人获得感。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随着减税降费的深入推进,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特别是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市县已出现财政收支困难问题。对此应高度重视,除落实好执行情况报告中盘活变现存量资产、清理结转结余资金、上缴特定国有企业利润等措施外,建议对收支困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增加转移支付额度,提供一些专项支持,增强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能力。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有些地方人代会通过本地预算时,对国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估计不足,致使地方财政实际收入与年初收入预算之间有较大差距,建议及时指导地方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做好预算调整工作。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应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尽早考虑明年预算编制工作,做好工作谋划与预算编制的衔接,使明年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准确。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当前我们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是可行的,但上调赤字率的办法并非长久之计。建议对此进行全面论证,审慎考虑上调后的风险防控、财政收支平衡等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释放“过紧日子”的信号,多在控制支出上想办法。
二、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有力举措,聚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遏制了债务风险蔓延,同时还存在一些需持续关注的问题。(1)不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过大,财政保障能力有限,债务偿还资金链脆弱。(2)不少地方制定的隐性债务化解方案较为粗放,偿债资金来源、时序安排与偿债能力并不匹配,既定化债目标完成有难度。(3)有的地方推动发展的“路径依赖”严重,仍然依靠高负债、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失衡。建议:(1)指导地方妥善平衡和处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先用于“三保”等方面。(2)科学评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指导地方实事求是地完善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方案。(3)按照“党政同责”、“终身问责”的要求,对以新增隐性债务方式上新项目、铺新摊子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有些出席人员提出,现在地方政府有的债务项目是公益性的,基本没收益,不具备还款能力。建议改革专项债的管理办法,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围绕专项债的发行、营运、偿还等环节,进行系统完善。研究参照存量政府债务置换模式,可否逐步将重点公益性项目形成的隐性债务,纳入政府债券置换范畴。
三、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有的地方和部门在预算执行中重投入、轻绩效的做法没有根本转变,个别部门存在着资金使用低效甚至无效等问题。建议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结合审计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作用。(1)对审计查出的长期交叉重复、大量结余结转资金的支出项目进行压缩。(2)对预算执行率低、效果差的支出项目进行压缩。(3)在已有的部门单项绩效管理和评价基础上,推动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进一步优化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模式,赋予各部门一定的自主权,同意其将连续两年未用完的项目资金优先调整用于本部门的急需支出,既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又能提升各部门工作主动性。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有些出席人员指出,为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完善以税种配置为主的收入划分制度,增加地方本级财源,增强地方统筹和调控能力。对起步晚、底子薄的西部省(区、市),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调整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