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仍须久久为功
进入新世纪,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洞庭湖保护和开发问题进行重新定位,把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一是积极推进湖区造纸和苎麻行业污染整治。2006年底开始停产整顿造纸企业234家,当年COD减排5.68万吨。同期,湖区苎麻脱胶企52家关停37家,并督促保留企业技术革新和环保投入,区域废水减排3200万吨/年,COD减排12.8万吨/年。到2010年,湖区年制浆产能由整顿前的90多万吨提升到350万吨,年化学需氧量却下降了2/3,水质COD指标保持在III类和优III类水平,水质显著改善。二是全面实施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2007年开始,积极推进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污水处理项目119个,新铺管网5139公里,新增日处理能力约401.1万吨,新增COD削减能力约30万吨,实现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三是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十二五”期间,洞庭湖区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共安排27个国家重点减排项目,共削减化学需氧量33552吨、氨氮排放量5933吨。四是积极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从2008年起,省政府以湘江为重点,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报请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省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深化涉重工业企业整治整合、加快推进五大重点区域整治、湘江两岸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规模畜禽养殖退出和治理以及支流超标断面污染源头排查整治等五件大事,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完成3000余个工业、城镇垃圾和污水及畜禽养殖重点治理项目。五是积极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2年,省政府启动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并明确要求努力把洞庭湖区打造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六是全面实施五大专项整治行动。即沟渠塘坝清淤增蓄专项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河湖围网养殖清理专项行动、河湖沿岸垃圾清理专项行动、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专项行动。省级财政投入22.5亿元资金,基本实现了洞庭湖矮围网围拆除,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退出。七是加快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等十大领域,以及大通湖、珊珀湖等九大片区治理,省直九部门分别出台了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的具体措施,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
综览洞庭湖治理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大江大湖治理是一门复杂、严峻的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可以看到,江湖关系是洞庭湖治理的总基础,从魏晋时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逐渐演变到宋代以来“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直至明嘉靖之后,“堵北泄南、舍南救北”,到如今三峡水库建成运行,江湖关系始终是洞庭湖治理的最大前提和基础。人水和谐共生是洞庭湖治理的主轴线,从清代以来,大规模围垦洲滩、“人水争地”,到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是实现人水共生、江湖并存的基本法则。蓄泄兼顾、江湖两利是工程治理的基本要求,洞庭湖最主要的功能是调蓄,湖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考虑来水蓄得住、平时流得出、缺水能调水、江湖能互济。流域统筹、重点突破是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着眼全流域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来布局洞庭湖综合治理,既尊重长期治理规律,又抓住当下主要矛盾,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湖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