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守护长江清水绿岸:湖南努力交出高质量答卷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浏览字号: 2019年08月08日 11:07


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由浦湘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于2018年1月18日点火运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正式投产的单体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5000吨,能完全消化处理长沙市的生活垃圾。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要下决心把长江沿岸有污染的企业都搬出去,企业搬迁要做到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好长江的殷殷嘱托。

7月28~31日,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长江中游省份湖南,围绕“守护长江清水绿岸”主题进行深入采访。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和最主要的调蓄湖泊,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洞庭湖南汇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因此,湖南省对长江大保护的工作围绕着洞庭湖展开。

2018年9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洞庭湖水质总体保持稳中向好趋势,总磷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1~8月份,洞庭湖湖体11个监测断面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越冬水鸟数量创近10年之最,洞庭湖江豚种群稳定在100~120只之间。

“水中大熊猫”江豚回归

“我看到江豚了。”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阁老巡护监测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最先喊了起来。江豚深灰色的脊背时而露出水面,时而隐藏在水中,一会儿又成双成对此起披伏地探出水面。

“看到了,看到了。”随团的记者们纷纷聚集到岸边,欢呼雀跃起来。

长江江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目前仅存的数量比熊猫还少,因此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这个监测点是洞庭湖自然保护区25个监测点之一,与别的监测点不同,这里是洞庭湖和长江的交汇点,长江在这里拐了个S弯,因此水流变慢鱼虾成群,这里成为江豚的“天然食堂”和主要的栖息地。

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君山后湖管理站站长周洁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以前这里有一处非法砂石码头,成天机器轰鸣,砂砾成堆、噪音隆隆,船只穿梭,很容易造成江豚受伤,慢慢地就很少能见到江豚了。

周洁所说的非法砂石码头,就是2017年被湖南岳阳市清理整治的华龙码头,该码头始建于2002年,位于君山区芦苇总场。2011年,因发展需求,华龙混凝土公司进入君山,与芦苇总场签订了码头租赁协议。随之,在华龙码头50亩大小的区域内出现了4条混凝土生产线、600多平方米办公区、400多平方米作业区以及4000多平方米罐车停车区。

虽然华龙码头清理整治工作为时不久,但当地生态环境已开始好转,进而影响君山洞庭湖湿地。“整个长江流域里的江豚的数量不足1000只,现在我在这里最多时能同时看见8只江豚。”周杰表示。

据统计,在此栖息的动物越来越多。2018年,洞庭湖越冬候鸟达到22.64万只,比上年增加18.9%。野生麋鹿由2012年的65头,增加到2017年的164只,长江江豚监测记录数量也达到220只,稳定栖息种群达120只。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阳华龙码头,足足停留了35分钟。”岳阳市君山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陈运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当天在现场的岳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和生,向总书记重点介绍了长江岸线湖南段非法砂石码头取缔和非法采砂整治情况。为了让总书记有更直观的印象,刘和生还拿出华龙码头整治前后两张照片,展示给总书记看。之后,总书记也来到观测点,也看到江豚跃腾,随行的央视记者还拍到了江豚跃出水面的画面,在当天的《新闻联播》里播放了。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以来,岳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和岳阳视察时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举全市之力推进长江岸线湖南段港口码头专项整治,关停正常运营泊位42个、渡口13道,暂停建设在建泊位11个,退出岸线7.3公里,目前正在进行复绿和拟保留的泊位及渡口提质改造,计划用1~2年时间将长江湖南段163公里岸线打造成最美生态岸线。

水下“荒漠”变水下“森林”

大通湖是维系南洞庭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和天然屏障,被益阳市湖区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湖”。

记者坐在船上,水面碧波荡漾,水下的品类繁多的水草随波摇曳,水面的水草和浮萍上,经常能看见各种鸟类搭建的鸟巢。

在这优美的环境之下,谁能想到,在2015年,一份水质监测报告曾将大通湖推上了风口浪尖。伴随着系列约谈问责,潜伏在大通湖内的掠夺式养殖模式浮出水面:一个面积达12.4万亩的湖泊沦为纯粹的生产工具,支离破碎,不堪重负。被118公里的围网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精养鱼池”,围网、切割、投肥,湖体总磷总氮超标,大通湖水质沦为劣V类。

大通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很复杂:一是高密度养殖导致湖体生态损害难以逆转。根据测算,大通湖保持Ⅲ类及Ⅲ类以上水质,水环境容量的鱼类养殖总量应控制在6000吨以下。而承包养殖的民营企业自2008年签约进入、2009年开始生产以来,缺乏基本的“水环境容量”“养殖容量”意识,一味追求量产,高密度养殖,特别是自2013年全面实施围栏围网高强度投肥养殖以来,加速导致湖底“荒漠化”、水质恶化。二是高强度投肥投饵造成氮磷积留污染。以2015年为例,该年度鱼苗投放量为4000吨,年底鱼产品总量近2万吨;鱼肥与鱼饲料投放量逾1.2万吨。三是由于大量设置围栏围网,导致水体流动减慢,使湖泊生态调节能力明显降低,湖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四是过度捕捞底栖动物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水体交换艰难削弱了湖体自净能力等。

保护大湖,刻不容缓;治理大湖,迫在眉睫。近两年,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大通湖区管委会开启大通湖抢救模式,请来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团队,为大通湖“刮骨疗伤”。

治污如治病,去病如抽丝。“我们刚来的时候整个水底寸草不生,可以说是水下‘荒漠’。要重建整个水下生态系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王力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们一面指导渔民种植水草,一面从武汉打包实验设备,迅速组建了实验室,固定底泥,重建生态系统。”

在草种的选择上,首先选择生命力顽强的原生种苦草和轮叶黑藻。2018年1~2月份,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地动用数十船只几十位渔民,冒着严寒,在大湖核心区奋战一个多月,种下了2万多亩苦草、轮叶黑藻,种子和冬芽重量达到30万斤以上。

第一批水草萌发后,又种下了狐尾藻、金鱼藻、黄丝草等。为加快水草覆盖湖底进度,他们甚至从外地采购水草植株,采用了“种大树”的扦插方法。当年10月底的调查表明,全湖近10万亩水域有水草,其中6万亩覆盖度达80%。

经过1年的水草修复,在2018年12月底的调查中,大通湖水质监测指标除总磷外,其它指标年均值达III类以上标准,总磷指标2018年也有7个月检测结果退出劣Ⅴ类(2017年仅两个月退出劣Ⅴ类),小块区域出现III类IV类水体。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和螺类等底栖动物在大通湖恢复出现,包括原已消失的背角无齿蚌、背瘤丽蚌等;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种群增加,出现野生甲鱼等优质鱼类;湖区大量候鸟回归,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完善。

“大湖的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长期性战略任务来抓。”大通湖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要抓好水草种植和生态系统修复;其次还要抓好污水治理和入湖口管控和垃圾治理,同时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不能放松。另外,还要做好流域疏浚活水和水域禁航禁捕工作等。

“壮士断腕”老工业区“化整为零”

2018年12月30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厂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基夫赛特炉进行拉闸、断电。随着炉窑内最后一滴铅锌液被抽干,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实现全面关停退出。这是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历经60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冶炼、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因长期沿袭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清水塘老工业区给城市带来了严重污染,成为2003年、2004年株洲市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主要原因,并且严重威胁湘江中下游地区100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

2014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被列为全国21个老工业区改造试点之一。2016年工业总产值约155亿元,占株洲市工业总产值约4%。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480多亿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站在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顶楼眺望,一座座烟囱林立,主城区烟囱就有500多根,其中一座143米的烟塔是亚洲最高的烟塔。

261家企业全面关停,意味着株洲要舍弃近200亿元生产总值,意味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几百家企业要搬迁,这些企业的员工要重新择业。

“株洲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勇气,选择了‘取大义而舍小利’,选择重新开辟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还清水塘真正的碧水清波。”株洲市清水潭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湘元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61家企业全部搬迁,这是株洲市两个百亿工程之一,另外一个是棚改工程。关停的过程,是汗水和泪水交织的过程,但关停无情,搬迁有情。”

钱从哪里来,企业怎么搬?人往哪里去,污染怎么治,新城怎么建?

株洲市清水塘指挥部副指挥长冯建湘介绍,在关停企业的同时,株洲市启动了企业场地及全区域的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兴建绿色工程,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株洲开展的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计划投入175.6亿元(不含清水塘搬迁改造项目),实施治理类和保护类重点项目423个,系统推进“水污防体系、水安全体系、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文化体系和水管理体系”的六位一体建设。

2017年2月18日以来,株洲市举全市之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截至2018年底,清水塘搬迁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全面实现了湖南省委提出的“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要求。核心区内153家企业已全部关停到位;56家自有土地企业已全部收储,收储面积6420亩。清水塘区域环境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18年优良空气天数288天,比2013年增加74天,湘江霞湾段水质由国家Ⅲ类水质提升到国家II类水质标准,已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

下阶段,株州将按照“三年腾出空间、六年大见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加快建设山水相依、产城相融的生态科技新城,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青山绿水的美丽之城,为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树立样板、做出示范。

编 辑: 冯涛
责 编: 冯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