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张涛委员: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涛委员认为,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科技支撑能力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
张涛委员建议,更加关注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秉持长远眼光、避免短期行为,真正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塑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环境,构建有效合理的资金支持、项目评估和成果评价体系。(人民日报记者 陈亚楠整理)
孙东明代表:
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代表表示,辽宁通过搭建“产、学、研、用”科技研发体系,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因此,要打通企业、科研协同发展渠道,在产业转型中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孙东明代表建议,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传统加工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不仅要做到项目上的创新,还要做好项目转化配套设施的创新;同时,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扩展科研成果的推广方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平台建设等,为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提供畅通渠道。此外,在完善学科布局、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的“堵点”,释放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活力,助力新技术走向产业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人民日报记者 辛 阳 刘涓溪整理)
姜国文委员: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国文委员表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既要保量,又要保质。实现这一目标,要抓好耕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考察黑龙江,都强调了黑土地保护问题,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恢复地力是保护黑土地、实现东北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姜国文委员建议在国家层面健全东北黑土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在护地养地主体责任、作业标准等方面作出刚性约束;建立更科学的奖补政策机制,更好调动农民护地养地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专项资金,对轮作休耕、秸秆还田、大马力农机配置等给予满足实际需求的补贴;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民日报记者 方 圆整理)
范波代表:
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动能
四川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范波代表说,稳投资是落实中央“六稳”部署的重点工作,补短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四川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动能的举措,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范波代表表示,从2019年起,四川实施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聚焦脱贫攻坚、交通、能源、水利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民生、创新平台、产业等10个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梳理204个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人民日报记者 王明峰 魏哲哲整理)
黄细花代表: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广东省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细花代表表示,推进垃圾分类,要从源头上促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可以重新转化成有用的东西。国外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拣和处理,已经形成成熟的经验。”
黄细花代表建议,尽快启动生活垃圾收集分类立法程序,从国家层面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并由有关部委统一部署,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扶持垃圾分类处理相关产业形成完整链条,并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社区环保宣传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人民日报记者 罗艾桦 贺林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