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人大代表吴应珍:师魂铸就民族团结情
2009年5月29日,“云南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老寨村则郎小学教师吴应珍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表彰大会,并荣获“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杰出奖”。她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月工资仅百元的代课老师
1984年11月,吴应珍出生在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乡老寨村委会下海子村民小组。那里山高坡陡,土地瘠瘦,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元。她是本村自建国以来唯一初中毕业的女孩子,她决心要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做点实事。2000年7月,已考上罗平二中民族高中班的她,看到当地因为无人胜任苗、汉双语教学致使苗族孩子失学率上升。她主动找有关部门要求去做一名每月仅有105元代课费的代课教师,由于其教学成绩突出,2005年,旧屋基乡党委、政府破格把她的月工资提高到200元。
奔波在一师一校的则郎小学
则郎小学开办一、二年级复式班,集中了4个村民小组的苗族、布依族学生。每学年开学前一个月,吴应珍就要挨家挨户做新生入学的动员工作,跑完4个村子需步行15公里。在寒冷冬季的一个夜晚,她到距学校4公里的麻地塘做完一个女生的返校工作后,回家途中,山路漆黑,山风刺骨,她不小心一脚踩空,跌得遍体鳞伤,昏迷了几个小时。每天,她总是6点前起床,啃几颗玉米籽算早点,就踏着山路准时在8点前赶到校,中午常饿饭,一直到上完下午的课才回家。她每天早上带领本村学生一起上路,路过难行的“猴子路”时,她就一个一个地把学生背过去。住在其他村寨的学生,她联系好家长轮流负责护送学生上学。她能熟练地用汉语、苗语、布依族语与当地群众交流,还经常宣传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
吴应珍多次向特困生伸出爱心之手,为其垫付学费和购买学习必需品。其实,她自己也有苦衷,一个月才有200元的工资,她经常求助她的家人。她经常自带工具,及时修缮烂桌坏凳。为了解决冬季枯水期学生喝水难问题,她经常利用周末翻过一座大山,沿着峭壁,到山脚的岩洞背水给学生喝,背一次上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她组织学生们开展“每日一句”互学民族语言活动,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她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创设了“愉快教育”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法现已在旧屋基乡得到推广。她对后进生、中档生、尖子生分别进行帮助和引导,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她在低年级推行“识字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教学成绩连年位居全乡、全县前列。家长主动送孩子读书的热情日增。近几年来,学校学生的巩固率均为100%。2004年9月她获得了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县、市、省级电视台多次对她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当好代表为人民
2002年,吴应珍被选为罗平县人大代表。她经常说:“既然人民群众选举我当人大代表,我一定要当好代表为人民。” 她每天抽出时间读书看报、学习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县人大常委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和各种代表活动。她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和调查情况,积极撰写解决当地乡村公路、村社道路、人畜饮水、农民工工资的建议等,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很多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她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作爱心奉献给当地群众,把全部的心血都浇灌在边疆民族教育事业中,她用师魂铸就的民族团结情将永远留在当地群众的心中。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