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率组调研全省体育工作
中国人大网讯 根据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安排,5月25日至27日,以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为组长、委员潘振成、刘同德和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为副组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和省体育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为组员的联合调研组,赴海东地区及互助县、西宁市和多巴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就体育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及体育、文化等部门,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历史机遇,从青海实际出发,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性体育的不断发展,全省体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海段火炬接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攀岩锦标赛和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创出了一些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品牌。仅2008年,全省共有223人次参加了田径、摔跤、射击、自行车、拳击等项目的国际、国内比赛,共获得第一名25项、第二名15项、第三名13项、第四至第八名36项。自1987年以来,全省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三届残疾人奥运会、两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两届全国特奥会、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多项全国锦标赛,共获得50余枚金牌、40多枚银牌、50多枚铜牌,破(超)4项世界纪录。二是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持开展“两课”、“两操”、“一活动”,坚持每年或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西宁、海东地区学校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面和学生体育人口均达到100%,学生体育达标率较高。三是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篮球、射箭、赛马、“锅庄”舞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掘工作不断深化,机关、城镇、社区和村社结合生产生活和学习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四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省人民政府特别是省体育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争取国家扶持,全省体育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截止2008年底,争取国家体育总局项目833个,项目资金投入总数达1.5779亿元,全省有861个单位直接受益。
调研组还了解到,全省体育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体育产业发展缓慢,相关支持政策亟待健全和完善;各地普遍缺乏规范的体育场地,特别是城镇小区建设中,很少预留体育健身场地,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较大反差;基层体育工作编制少、专业人员缺乏,特别是多巴训练基地的相关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较少,直接制约着高原训练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此,调研组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和审议全省体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作为审议的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刘春耀副主任在调研组总结会议上指出,竞技体育、群众健身体育、学校青少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农民体育、社区广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体育局等部门从青海实际出发,紧紧抓住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为促进体育、文化、旅游业共同发展,提升体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真总结环湖赛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独特的高原体育资源优势,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提出构建“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的体育发展思路,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目前以宁湖为起点,青海湖为中心,以多巴基地、沙岛、金银滩、鸟岛为辐射点的“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初显雏形。通过成功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既促进了全省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又较好地宣传青海,为青海整体地位的提升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省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实施“雪炭工程”、“民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安装健身路径,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全省农牧区所有乡镇和规模较大的行政村配置了篮球架和其它体育器材,丰富了城乡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刘春耀副主任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要坚持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走体育产业化之路。按照体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省财政、体育、文化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雪炭工程”等项目争取力度,管好用好专项资金。逐步提高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比重,改善资金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销售及其公益金的使用管理。重视发展体育市场,培育体育产业,促进投资体制改革,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体育赛事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群众体育消费领域。二要突出重点,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突出“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多巴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南门体育场、业余体校等重点建设项目,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体育设施,确保经费投入。各级体育、文化、建设等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健身路径和其它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不断改善各族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三要加大体育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好学校、单位体育场馆。目前,全省90%的体育场馆在学校和各级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省政府要进一步改革现行体制,建立健全相关激励和补偿机制,鼓励学校和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级各类体育场馆。四要适应形势,进一步加强体育组织建设。首先应建立健全县以上体育工作机构,在东部人口密集区条件成熟时争取单设体育局。其次,根据新时期群众性体育工作要求,按照行业、系统、社区和不同群体特点,建立健全各类体育协会和群众性体育组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夯实体育工作基础。五要加强城镇建设规划,保障群众体育活动场地。各级政府及其土地、建设与规划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建设开发区、住宅区、兴办学校及调整土地规划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保证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标准,改变生活住宅区没地方安装健身路径、大型广场谢绝配置健身路径的窘况。(青海省人大信心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