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青海 > 新闻报道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桑杰赴有关州、县进行专题调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09年05月18日 15:43

中国人大网讯  5月8日至13日,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桑杰就如何加强地方人大制度建设和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民族立法质量赴黄南州、海北州以及互助、民和、循化、河南县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先后听取了黄南州、海北州以及互助、民和、循化、河南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汇报并进行座谈交流。桑杰副主任在充分肯定了两个自治州和四个自治县的人大制度建设和提高民族立法质量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首先对地方人大辛勤工作的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并指出,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在新的形势下,要按照中共中央{2005}9号文件和省委20号文件精神,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突出地方人大制度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法制保障。第一,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更好地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围绕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向党委请示报告的有关制度,规范内容、程序、时限,便于党委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围绕党委中心开展工作的制度,使人大在全局工作中发挥好自身应有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落实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有关制度,坚持把党的主张和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人民的意志。第二,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代表作用更好的发挥。围绕发挥代表作用,制定制度和措施,保障好代表的知情权,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和建议工作,规范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为代表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努力解决好当前存在的一些代表综合素质不高、履职积极性不强、与人民群众联系不紧、群众意识不强等影响代表作用发挥的问题和倾向,切实做到外有约束和激励,内有激情和动力。第三,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监督工作的开展。人大工作如何,最终要落实到效果上。围绕提升监督效果,健全和完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方面的制度,结合监督法的学习,制定和完善专项报告审议制度,科学合理的确定审议内容、步骤、整改要求等,充分发挥专项审议的作用,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赋予人大的各种监督手段,提高人大监督的权威性,提升人大监督的效果。第四,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信访工作的开展。要健全和完善交办督办以及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等具体工作制度,提高信访工作水平,增强办理实效。努力发挥好人大信访作用,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五,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人大工作对法律性、政策性要求高的特点,不断培养学习意识,积极推进学习型人大机关建设,突出解决好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知识应用和更新等问题,不断丰富知识积累,针对人大依法监督的特点,不断培养依法办事观念和能力,积极推进机关工作制度建设,以制度促观念,以制度规范行为,形成言必称法,行必依法的浓厚氛围。

桑杰副主任在四个自治县就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民族立法质量调研时指出,民族立法工作要认真遵循宪法和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赋予的立法权,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治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规范本地方的特殊事项。一是科学制定立法规划,精心选题,保障立法的有序性。民族立法、规划是基础,选题是关键。要根据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需要确定立法规划和项目,使立法工作有重点、有目地的开展。在每届人大常委会任期之初即制定出五年立法规划,在编制立法规划时,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制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保障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特殊问题。通过广泛征集立法项目建议,组织力量对新征集的项目进行分析,充分论证,认真筛选,并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掌握主动权,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保障民族立法工作有序性。立法项目应针对实际需要确定:一是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它法律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授权的规定来确定;二是针对国家不能作出专项立法,而民族地方又需要规范的特殊事项来确定,三是针对国家一时难以作出规定,但民族自治地方迫切需要调整,且具备条件的事项来确定。在做好立法规划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好年度立法计划,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二是深入调整研究,拓宽起草渠道,保障立法的可靠性。民族立法的目的在于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充分行使自治权,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与特殊问题,民族法规的起草是民族立法的关键环节。在起草阶段,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及其相关委员会要主动参与,提前介入,帮助解决立法技术上的难题。对于民族自治法规初稿,人大常委会有关成员和相关委员会要积极参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论证和协调会议,通过不同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审议工作准备第一手资料。进入审议阶段,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及其相关委员会还应随即组织力量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实际工作者、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管理部门、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保障立法的可靠性。(青海省人大信息中心供稿)

编 辑: 唐志强
责 编: 唐志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