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云南 > 新闻报道

云南通海:重大事项决定是这样做出的

来源: 云南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4月27日 16:33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人民群众通过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直接体现。近年来,通海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加强对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作出决议决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监督效果,对促进通海县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大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2006年2月,在通海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就城市建设问题部分代表联名分别向大会提出了3件建议,经审议,会议分别作出了秀山文庙风貌协调区、山城湖畅通工程和行政中心迁建等3项决定。三项决定的作出,在通海县乃至玉溪市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06年3月,玉溪市委、市政府在通海县召开现场会;2009年4月,玉溪市城乡建设现场会在通海县召开,充分肯定了通海县的做法。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对此事也极为关注,专门派人到通海县作专题调研。

  一、代表提出建议

  通海县城坐落于秀山脚下、杞麓湖畔,因“秀甲南滇”的秀山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而名声远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城承载能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人口拥挤、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人居环境差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与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极不协调。如何使秀山更秀、历史文化名城更美?针对这些问题,代表们紧紧围绕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提出了3件建议。

  建议一。代汝锟等38名代表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共通海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机关均分布于老县城的中心地段,形成了机关与商贸、城镇公共设施、旅游及社会事业发展争地的局面,阻碍了县城中心作用的发挥。为了高起点地搞好通海县城规划建设,构建“山—城—湖”旅游格局,加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镇的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市政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发展第三产业,让利于民,让利于社会,充分整合城市资源,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通海,打造精品县城,美化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议县级四大机关办公用房搬迁至县城西边规划建设,以四大机关的搬迁,带动新城区的建设和发展。

  建议二。代朝贵等24名代表认为,通海县城依山面湖而建,自古就以山—城—湖相连、环境优美、山水灵秀而在云南富有盛名。1970年大地震后,由于规划及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等原因,形成了今天“通海不通海”,使通海失去了原有的优美环境和景观。为了恢复通海古有的自然、和谐、优美的秀城风貌,为通海人民建设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和商贸业的快速发展,按照秀山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必备的硬件设施及通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议以聚奎阁为中心,南北街为主线,拆除烟草招待所等建筑,打通连接秀山—县城—杞麓湖的主要通道。

  建议三。代朝贵等23名代表认为,秀山是云南的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以秀丽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而著称,是通海人民的历史财富。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县一中女生宿舍楼,党校、工会、进修学校部分现代建筑,影响了秀山、文庙的风貌,对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障碍。为了恢复秀山的自然秀美景观和文庙的基本风貌,实现景区扩容,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建议拆除通海一中女生宿舍楼,党校、工会、进修学校部分建筑,并统一规划管理,坚持保护、开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秀山风景区、文庙片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大会作出决定

  2006年初,县委作出实施“显山露水建新城”工程的决策后,县人大常委会主动围绕县委决策开展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会前调查、视察,把解决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放在首位,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努力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富有成效。

  在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根据代表们提出的建议,经大会主席团认真审议,通过全体代表表决后,大会分别作出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启动通海县四大机关办公用房搬迁建设的建议〉的决定》、《关于〈拆除烟草招待所等部分建筑,打通秀山通道的建议〉的决定》、《关于〈恢复秀山、文庙风貌协调区,拆除县一中女生宿舍楼,拆除党校、工会、进修学校部分建筑的建议〉的决定》。把县委决策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统一起来,以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形成了保护古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合力。

  三、加大督办力度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启动通海县四大机关办公用房搬迁建设的建议》的决定要求,县人民政府对该建议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尽快组织实施。一要认真搞好论证和规划;二要依法行政,搞好项目管理;三要统筹老城和新区建设;四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此项目顺利实施。

  关于《拆除烟草招待所等部分建筑,打通秀山通道的建议》的决定要求,县人民政府对该建议要认真研究,充分考虑老城区的保护与历史古建筑风格的融合,结合历史源流,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合理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分步组织实施。

  关于《恢复秀山、文庙风貌协调区,拆除通海一中女生宿舍楼,拆除党校、工会、进修学校部分建筑的建议》的决定要求,县人民政府对该建议要认真研究,做好规划、设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

  三项决定作出后,关键的问题在于落实。县人大常委会把三项决定的落实作为近几年监督工作的重点来抓,连续四年进行不间断的督促检查、跟踪问效,采取听取专题报告、开展调查、组织视察、参与研究等方式,不断加大督办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有力地促进了三项决定的落实工作。四年来,县人大常委会会议5次听取县政府的专题报告,主任会议6次听取县政府的情况汇报,先后5次组织代表进行实地视察,多次参与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交县人民政府办理,确保三项决定落到实处。老百姓由衷地说:人大既作出决定,又抓监督落实,通海的城市建设将越来越好。

  四、决定得到落实

  三项决定作出后,全县干部群众形成了搬迁县级四大机关办公用房、拆除部分建筑物,保护秀山和恢复文庙风貌,保护通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共识。全县上下群策群力、集中民智,搞调研、抓落实。

  在落实三项决定中,通海县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盘活城市资产,用活社会资源,改造古城建新区,打造“山、城、湖”生态文化特色旅游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各方支持”的路子,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使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新的光芒。

  四年过去了,三项决定已经得到较好落实。目前,通海县古城改造、新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古城文庙街、文星街、东西街、南北街的改造全部完成。共拆除原县政府办公区、滇剧院、烟草招待所、工会办公区等影响秀山风貌、城市风貌建筑物3.5万平方米,新建仿古景观建筑物近6万平方米,完成街道立面景观改造2.1万平方米,铺设青石路面1.4万平方米;新区行政中心、园丁小区已经建成。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古城风貌重现异彩。

  如今,通海经过四年的旧城改造,古城拂去了岁月的尘埃,展现出“礼乐名邦”的新貌。青石铺地、粉墙碧瓦的文庙街、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依然是通海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呈现出一派繁荣而雅致的景象。

  五、不负人民重托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连民心、集民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大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就代表联名提出的城市建设方面的建议分别作出的三项决定,既符合通海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实现了征地、拆迁、改造工作的“零上访”,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信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做法,县人大常委会将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当然,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不是执行机关,不能事无巨细。因此,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过程中,县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热点,选择那些事关全局,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关系到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来作决定,并使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具有较高的质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县人大常委会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抓好会前调查研究、会中民主决策、会后跟踪落实三个环节,做到决策科学化、审议民主化、落实具体化,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编 辑: 杨胜万
责 编: 杨胜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