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州群众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杨红带队,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金学明、闫光雄组成的调查组,在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沈澎、州文化局局长许贵荣等同志的陪同下,于2010年7月15日至30日分三段,历时10天,对全州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深入州和各县、市(区)7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13个乡镇文化站,10个行政村、两个社区、3个村民小组的文化活动室,召开12次座谈会、13次汇报会及各县、市(区)政府的专题汇报会。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州文化机构设置和群众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目前全州共有各级各类文化机构39个,其中:文化行政管理机构7个,事业机构32个。事业机构有:图书馆6个;文化馆7个;文物管理所7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7个;电影院4个;民族艺术研究所1个。
近年来,我州抓住国家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文化投入的契机,积极实施“民族风情文化州”战略,着力打造孔雀之乡、中国目脑纵歌之乡、葫芦丝之乡等文化品牌,推动了全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文化阵地多、文艺团队多、文化活动多”的可喜局面。
(一)紧紧抓住国家、省扩大内需和实施“兴边富民”、边疆“解五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灾后重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等惠民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使全州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台阶。2008年以来,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全州在群众文化方面的投入资金共计3738万多元,其中,乡镇文化站建设1963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30万元;文化馆、图书馆建设32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补助160多万元。全州50个乡镇均已建盖了新的文化站,内部设施、设备逐步完善,现达到省颁标准37个;一些社区和许多行政村和自然村也通过整合资源,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全州还建立起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44个乡镇基层站点,今年下半年还将为242个行政村安装设备,并着手建设州支中心。
(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出台了我州实施意见(德办发[2010]9号文);提出了今后10年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制、纳入相关评价体系、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问题。
(三)以增强民族文化素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开展各种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农村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览等;在组织参加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文艺节目展演中,均获得多种奖项。特别是我州举办的第七届省农运会开幕式文艺晚会,被认为是群众参与演出阵容最大、艺术水平较高的一次体育文艺盛会,展示了我州群众文化的丰硕成果。文化部门还深入农村、社区、厂矿、学校、机关、警营开展文艺辅导、图书管理等培训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全州已有业余演出队伍477支,农村电影放映队61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效明显,抢救保护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制作工艺、口传文学、民间音乐、舞蹈等。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中: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项、省级25项、州级125项、县(市)级171项。瑞丽市在5个村建立了孔雀舞传承基地,潞西市在风平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傣族剪纸艺术少儿培训学校。
二、困难和问题
几年来,虽然我州在国家和省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文化部门同志的努力下,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州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很不适应,在思想观念、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目前全州仍有不少干部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工作开展,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观念,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一是各县市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投入最少的梁河县每年仅有1万元的购书经费,最多的盈江县也只在5万元,且多数县市未列入财政预算,时有时无,远远满足不了读者需要。按人口比例计算,仅盈江县每年就需要10万元购书经费。全州乡镇文化站平均藏书不到1000册,个别新建的文化站还无图书。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到位,基础工作起步晚,我州各民族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任务繁重,有的损毁严重、有的流失,有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补助无法落实,许多项目的传承工作难以维系。三是正常的文化辅导、文化宣传经费不足,文化馆、图书馆和多数专业文艺队伍功能发挥不够。四是多数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已经到位,但没有资金购置电脑桌椅,没有解决宽带接入费,影响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用的发挥。五是农村电影放映设备老化,影片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编制紧缺。目前我州整个文化队伍艺术人才严重匮乏,创作、编导、管理人才、民族文化艺术人才、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面临断档。文化队伍中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技能退化,从事编创的人员多年未参加培训,没有机会外出考察学习,知识得不到更新。如瑞丽市民族歌舞团现有48人,长期以来人员得不到更新,队伍参差不齐,年龄偏大,表演技术水平下滑,单独接受一台晚会都困难。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多数乡镇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安排随意性较大,文化站工作人员多数无文化专长,且兼职现象十分普遍。有的乡镇为解决富余人员安置问题,将无法胜任其他工作的人员安排为文化站干部,文化站的功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设施设备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四)城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布局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年来我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迅猛增加,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也在增加。而现在州和各县市区所在地多数只有一个大的活动广场,过于集中。城市人口老龄化已逐步到来,城镇规划又未充分考虑到老人和少年儿童的特殊需求,明显缺乏一些社区文化小广场的设置。
四、意见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中共德宏州委办公室、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要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要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必需的资金。要落实好文化馆活动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经费的最低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传承人补助经费;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行经费和农民人均文化活动补助经费。
(三)着力加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培育、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纳入规划和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群众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州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馆站工作指导、协调和培训工作,健全、完善考核监督措施,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文化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中社区文化小广场配置的前瞻性。各级政府在城市、小城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充分注意各种功能的配置,要统筹兼顾社区文化小广场的布局,完善城镇文化功能,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为出发点,创新工作方式,着力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使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延伸。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要根据我州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抓好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要按照(德办发[2010]9号文件)精神,尽快理顺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及运行模式创新;建立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进一步促进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杨红)